导读:睡前故事365收录黄道婆的故事,文章中心围绕黄道婆的故事展开故事,话说距离此刻约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庄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泵。
正文:距离此刻约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庄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泵。
讲起黄小泵做童养媳,生活可实在苦呵!春天,小泵一时未能早起,婆阿妈就扯耳揪头发。夏季,小泵想去树阴下透口吻,婆阿妈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秋季,小泵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狠狠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冬季,下雪了,小泵见婆阿妈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翻棉衣,婆阿妈却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仍是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过了几天,雪烊了,小泵想,那么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脸一板,眼一弹: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常黄小泵只好挨冻挨饿剥棉籽,十只手指冻得红肿发紫,冻疮烂得像胡蜂窝。一年做到头,说人不像人,说鬼像三分。
但是,事情还不这样简单,这时正赶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见小泵已经长大成人,便同她婆阿妈商定身价,不日就要诱骗小泵送官。这消息被隔邻三婶婶听得,偷偷地指点小泵,仍是早想出路为好。
一天,小泵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逃离虎口,来到了江边。只见江潮翻腾,白浪滔天,北风咆哮,天色就要黑下来了。但是,面前没有摆渡船,畏惧背面有人追来,怎么办?这时,亏得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了江对岸。
天黑下来了。小泵心想,到啥地方去留宿呢?突然,听得附近传来叮笃、叮笃的声音。她就顺着声音寻过去,见有一所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小泵挤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里面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她不敢惊动老师太,轻脚轻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边坐了下来。
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膜拜祷告时,忽然瞥见困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啥人胆敢在傍晚黑夜闯进道院!再仔细一看,像是个小泵娘,老师太这才定了放心,轻轻把她唤醒。老师太是个好人,很是同情小泵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道院里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冬去春来,一年很快过去了。黄道姑的心总不能安静下来。她想,离娘家虽有一江之隔,但天长日久,万一给娘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牵连人家,怎么办?
瓶口好封,人口难封。黄小泵落庵做尼姑的事,终于给她婆阿妈知道了。婆阿妈几回上门寻找,多亏老师太帮忙,把黄道姑关在禅房内,拒绝了她婆阿妈的搜寻。
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又匆忙躲进了禅房。但是不到半指香的功夫,老师太叫人把黄道姑从禅房领到住院,要道姑参见新来的这位师父,还要道姑叫她师姨。黄道姑这时才知道,这位师姨是从海南岛出发,千里云游,到此探亲的。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听出了神。她想,本来我们国家另有这么好的地方?特别听到海南岛盛产棉花、棉布,又瞥见师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确同当地棉花区别。她想到自己在娘家用手剥棉花,剥得指甲离开的疾苦景象,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海南岛黎民是如何种棉织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岛,即可避开婆阿妈的追查,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事,那该有多好啊!她把这个设法向师太、师姨提了出来,获得了她俩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子,黄道姑就跟师姨,到海南岛去了。
黄道姑来到海南岛就以师姨的道观为家,很快就和本地黎家姐妹结下了深厚的交情。黄道姑和她们旦夕相处,形影不离,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黄道婆当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良纺织技能……黄道婆在海南岛定居下来,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从一个小泵娘,变成了妻子婆了。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们一起在地里种棉花,忽然,一个小姐妹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齐整呀!黄道婆抬头一看,本来是一群鸿雁结伴北归,马上勾起了她思乡之情。她一面随口答复了一声这是雁鹅北归,一面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溃烂无能,兵荒马乱,逼女为娼,弄得我远离乡井,亏得黎家姐妹资助,学了点手艺……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此刻我该回去看看老家的变化,把我学得的这点织棉本事向乡邻亲朋传授传授,也算我一点借花献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辞别了黎家姐妹,回故里上海乌泥泾来了。
黄道婆千里迢迢,餐风饮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统一了中国,元世祖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老家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的事,心里很是兴奋。黄道婆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邻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性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要畅叙旧情,从小泵出逃讲起,讲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纳十万匹棉布和逼租催税的凄惨景象,三阿婆说:小泵啊!你想想,老黎民起早落夜连用手剥棉去籽都来不及,怎么能织得出那么多布呵!
……黄道婆听到这里,不觉叹了一口吻,问道:怎么,日子仍是那样惆怅?三阿婆说:有啥措施呢?官府只知道要布收税,勿管黎民死活。黄道婆听了三阿婆讲的一番苦情,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地磋商怎样革新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黄道婆要革新纺织技能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四邻八舍,乡亲们也都来向她讨教。
三阿婆的老男性是个老木工,听得黄道婆有一手纺织本事,心里很兴奋,主动来资助。黄道婆见有老木工来配合自己,就决定先从改良轧棉籽这道工序着手。她按照海南岛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工一起磋商,画出了图样。老木工看了十分服气:一个没念书、不识字的孤女,在外头走了几十年,居然会设计绘图!他对黄道婆讲:黄婆婆,你真是木工师傅的墨斗线班母。黄道婆摇摇手说:咳,我不过是班门弄斧,只是急乡亲们所急而已。老木工根据图纸加工制造,黄道婆又忙着去串邻走乡了。
三天今后,黄道婆又来到了老木工家,见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籽棉,功能既高,剥得又洁净,又省力。黄道婆很兴奋,向老木工拱手作揖,表示谢谢;急得老木工连喊不敢,不敢。这时门外匆忙走来一个壮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四尺多长的木制弹弓,瞥见黄道婆,就连声呼叫:黄婆婆,你教我制造的弹棉绳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弹十多斤棉花。你看!……
本来,黄道婆一面叫老木工改制轧棉车,一面又开动脑子。她想假如轧棉车改制成功,那么再用本来一尺来长的小竹弓来弹棉花,仍然是老牛拖车,步子迟钝。所以她趁老木工制造轧棉车时,又去找弹棉的师傅,磋商革新弹棉工具了。
老木工接过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看了又看,壮年人站在轧棉车前,也用手摸了又摸,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黄道婆,你的本领真高呵!两人抬头一看,眼前站着的勿是黄道婆,而是三阿婆。后来,黄道婆又把海南岛人民的纺织技能加以改良,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传遍了松江府一带。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个民间歌谣,也跟着传播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