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夷 拼音:yí 引自:《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结构:独体字 五笔笔划:gxw 部首: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6
人物介绍:
夷,yí,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zhi)。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侥从人。葢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类也。
中文名:夷
拼音:yí
引自:《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结构:独体字
五笔笔划:gxw
部首: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6
笔顺读写:横、横折、横、竖折折钩、撇、捺
字形演变
夷字骨刻文演变: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汉字释义
详细字义
◎夷yí〈名〉
(1)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
化险为夷 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夷服】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
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逸周书·明堂》
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2)远,武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
(3)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蛮(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
(4)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
又系倭夷之婿,废立之举,实借倭为之。——明·袁可立《请讨篡逆疏》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篯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
词性变化
◎夷yí
〈形〉
(1)平坦(大弓射出的箭一样平)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太平。如:夷一(太平统一);夷世(太平之世)
(4)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又如:夷坦(平和坦荡);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静);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静);夷简(平易质人)
(6)平正。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颇);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史记》
(8)傲慢
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详自若的样子)
(10)通“怡”。喜悦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虫》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夷yí
〈动〉
(1)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铲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攻破。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毁灭。如:夷毁(毁灭)
(9)犹豫,迟疑。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常用词组
1.夷旷yíkuàng
襟怀夷旷
2.夷戮yí lù
杀戮;诛戮
自相夷戮。——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夷陵 Yí líng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夷门yí mén
战囯时魏囯都城大梁的东门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夷门侯生。
行过夷门。
夷门抱关者。
5.夷灭yí miè
(1)∶消灭;杀尽。
(2)∶埋没;埋起来。
6.夷平 yí píng
使成一块平地。
1889年那次龙卷风夷平了整个城市。
7. 夷然 yí rán
平静镇定的样子。
夷然不以为忤。
8.夷犹 yí yóu
(1)∶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从容不迫。
双桨小船夷
9.夷为平地yí wéi píng dì
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
10.夷世 yí shì
太平安宁的盛世。
典故
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皞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皞,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少皞,嬴姓,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曲阜。相传禹拟授“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传禹死启立,“益干启位,启杀之”,然后建立起夏王朝。
傅斯年先生在所著的《夷夏东西说》中提出“凡在殷商西周之前,或与殷商西周同时,所以今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河北省之波海岸,并跨海而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太皞少皞有济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叫做夷” 。
夏与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相传商汤先世活动在今山东、河北的渤海湾一带,学者多以为商人本亦为东夷民族。
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史载“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渐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纣)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东夷),驻跸之地,遍及济、汶以东。东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国力耗尽,后为周所灭。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余国东夷势力仍强。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东曲阜)、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徐戎(徐夷)、淮夷等东夷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灭不少嬴姓之国,平定叛乱,又以蒲姑地封齐,以商奄地封鲁,但徐戎、淮夷仍长期存在于淮水流域。
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犹盛,尚能“病杞”、“病鄫”。这时,还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东济宁境)、宿、须句(山东东平境)、颛臾(今山东费县境),自称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东郯城),皋陶后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国,以及与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鸠、舒庸、舒龙、舒鲍、舒龚等)和九夷等东夷部落国家,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成为齐、楚两霸必争的与国。他们都与华夏诸国早有通使、会盟关系,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
近代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汉时已不见夷、夏之别。
方言
潮汕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