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河南300万人死亡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河南300万人死亡,说起河南的大饥荒,主要有两起,一起在解放前,一起在解放后。 常规上说起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到1943年春天的那一次...大家一起来看下河南300万人死亡吧。

说起河南的大饥荒,主要有两起,一起在解放前,一起在解放后。

河南300万人死亡 第1张

常规上说起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到1943年春天的那一次。

据统计,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至少饿死了300万灾民,然而这段本该刻骨铭心的灾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字却并不多。

那么这场大浩劫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300万灾民又是如何丧失生命的?

据史料记载,在1942年大饥荒爆发之前,河南连续5年征兵、佂粮,一直居于全国之首。

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交粮纳赋后,也几乎剩不下任何储备。到了1942年,河南麦收仅一两成,秋粮又绝收,河南被征收、征购的粮食仍居各省第一,大饥荒的爆发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1942年在侵华日军大肆轰炸河南豫中、豫西地区之际,为节约运输损耗,国民党驻河南各集团军的军粮、马草、甚至病员补给,都全部采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另有史料记载,第一战区仅蒋鼎文、汤恩伯部就约有70万人,这原本就让受灾严重的河南人民,无异于雪上加霜。

1942年入冬后,河南灾民大量死亡,面对这样一幅人间地狱般的惨景,有人就问,既然河南饥荒在1942年7月就已呈现,为何直到冬天都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呢?

其中的原因,让人愤慨不已!

1940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确保战区的军粮供给,实行各省“征实”制度,规定虚报灾况的要予以重惩,征实有功的予以加冕。

正是这个制度的出台,让省府官员对报灾顾虑重重。

1942年夏秋之交,眼看夏收无望,以许昌为中心的周边数十县,纷纷向省政府报灾、求助,然而,李培基却不敢如实将灾情向蒋介石汇报。

1942年,在中日抗战的关键时期,蒋介石是否真的想把千疮百孔的河南抛给日本人,历史上并无记载。

曾任河南建设厅厅长的张仲鲁,在《1942年河南大灾的回忆》中写道:由于中央认为河南接近前线,不宜进行建设。对于工矿交通、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技术等方面,都少有投入。

在灾粮征购不足的情况下,尤以“不让粮食资敌”的名义,对农民实行抢购,民间少有粮食储存。这样一旦遇到灾荒,大饥荒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话说,当时驻扎在河南叶县的汤恩伯在抗战抗灾的紧急情况下,没有救助,反而还雪上加霜。他不仅“封仓储量”,造成粮食大涨,发国难财,还在重灾区拉夫抓丁、大建官署,驱使大批灾民修筑黄河新堤,累死者不计其数。

当年,河南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水旱蝗汤,河南四害”中的“汤”就是指汤恩伯。

正当河南灾区饿殍遍野之时,重庆却依然灯红酒绿,天堂一般。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此时还托人从香港坐飞机给他捎带活的螃蟹,在重庆宴请英国访华团时,他甚至夸口说:中国地大物博,抗战数年还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不像英国那样,战时每人每周只能配给一个鸡蛋。

这一对比,可谓天壤之别,只能说,时代亏欠河南人民太多!

读者们,关于“1942年河南大饥荒”,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河南300万人死亡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袁隆平子女

下一篇:诺奖还剩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