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发现古代沉船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2023-06-29 12:58:37
1
2011年4月10日,在广东省阳江市的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备受瞩目的考古试掘。
福建德化窑柏油印花四耳罐、江西景德镇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碗、福建建窑黑釉碗、福建磁灶窑宋褐釉小口陶瓶,这些珍贵的宋元时期的瓷器和陶器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而这些稀世珍品在同一时间大量地面世。
因为考古挖掘的对象就是承载着众多国宝级文物的是一艘八百年前的沉船——“南海一号”。
考古队员在船头和船尾分组进行试掘。
在船头的探方内,队员们清洗掉了表层的淤泥,小心翼翼地揭开船舷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摆满了瓷器的储物间,文物数量巨大,而且保存如新。
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沉船,它是如何被人们发现并且打捞上来的?
这艘沉船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价值呢?
2
2002年4月22日,水下考古队的成员崔勇纵身潜入海底,平时浑浊的海水在这一天突然变得清澈了许多。
他一点点地沿着海底前行摸索,突然,在灯光的辅助下,他隐约看到了一段木头状的物体。
这正是他此前曾触摸过数次却缘悭一面的海底文物——有八百年历史、被称为“南海一号”的宋代沉船。
此前无数次的探查受到海底复杂洋流的影响,人们都不能准确地获知这条沉船的整体形貌。
但是这一次,天公作美,崔勇下水作业的视频成为了唯一一段记录海下“南海一号”的清晰影像资料:
木质船身缓缓展现在人们眼前,足有二十余米长,船板被厚厚的淤泥封住。专家推测,“南海一号”原长接近四十米,而且很可能由于海底淤泥封存的缘故,船内的文物得到了天然的厌氧保护。
随着后续考古工作的展开,陆续面世的文物验证了专家的猜想。
无论是晶莹剔透的瓷器还是粗朴厚重的陶器都器型完好、质地细腻如新。
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物包括“宋金项饰”,长1.72米,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织而成,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四个环状搭扣成尾;“八仙福寿提盒”,盒壁的厚度不足一毫米,薄如蛋壳;“德化白釉瓷器”,颜色纯净温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白”。
那么,这船器物究竟价值几何呢?
我国的考古队员第一次意外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器物包括“宋金项饰”和四百余件瓷器。
为了测定这批文物的确切年代和价值,这批文物被送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鉴定。
博物馆的工作者十分确认这批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时期,而且它们分别来自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等中国西南部的窑址。
宋元时期不同窑口的瓷器如此集中地出现,这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根据当时国际拍卖市场的价格估算,这一船的文物亿金难买,绝非是夸张之言。
有专家曾估算,这些文物可能价值3000亿美金。
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陆地文明,还是一个海洋文明。
或许,沉睡在海底等待我们发现的文物与文明遗迹并不比地下少。
如果说,在这艘商船上我们能发现陶瓷器和金银器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能发现铜钱和铁器就不太寻常了。
后者是南宋时期明令禁止运往海外的物品,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艘船上呢?
3
“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地点位于一条著名的海上的贸易航线,后人将它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东南亚,直到非洲等地。
这条沟通了我国与南洋商贸往来的重要运输线路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很多的记载。
因此,这艘沉没在海底的商船为我们研究与商路相关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
人们称这些海底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和遗址为“水下文化遗产”。
“南海一号”作为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南海一号”为南宋经济的繁盛强大提供了足够有冲击力的证据。要知道,这样一艘长达四十米的商船在南宋初期,也不过是无数艘远洋货船中的普通一员而已,南宋时期经济的发达与商贸的强盛可见一斑。
其次,这条船也是南宋时期海洋贸易繁荣的实证。宋代海上贸易蔚然成风,巨大的利益与南宋朝廷的鼓励使得海商人数剧增。在清理沉船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船上不仅满载着瓷器、陶器和金器,还私带了大量的宋铜钱与铁器。
这显然是当时禁止对外运输的“违禁品”,那么番商为什么要运这些器物出海呢?
当时宋朝大陆流通的铜钱由于铸造数量庞大、工艺精良而且币值稳定,所以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均可流通无碍。
目前从沉船上出土的铜钱的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五千多枚。
由此也可见,宋代铜钱的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这为我们解释南宋自己的钱荒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证据。
除了铜钱之外,沉船上还发现了大量铁器。目前为止,船上已经出土了大约一百二十吨的铁。
可以说,这些私运的铁器很可能就是造成船体过沉以致沉没的罪魁祸首。
专家推测,这些铁器是拟运往东南亚地区用于铸造兵器的,因此偷运铁器可获巨利。
第三,“南海一号”的现世同样反映出宋代的造船技术与航海设备都已经十分先进。
正是从宋代开始,人们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自此逐渐避免了完全依靠牵星术和辨别地标特征等原始方法进行导航所带来的的局限。这成为了远海航行的重要技术保障,为宋代海洋贸易的发达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可见,“南海一号”除了文物价值外,也能够为宋代经济研究、海洋贸易制度研究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样一艘重要的中国沉船当初险些被英国打捞队捷足先登。
4
“南海一号”虽然是南宋时期的沉船,但是它的发现还要从英国“莱茵堡”号沉船说起。
中国先后与英国、日本的打捞队多次沟通交涉、斗智斗勇,才守住了沉船的完整考察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这条古沉船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是在1987年。
广州市打捞局的历史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查到一条名为“莱茵堡”号的古沉船,这条船属于东印度公司,载有数吨重的白银和锡锭,价值不菲。
经调查,该沉船的沉没地点接近中国南海领海,于是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就提出和中国救捞总公司合作打捞沉船。
最终,广州打捞局具体承担了这项任务,配合英国进行打捞。
尹干洪是那次中英联合打捞行动的现场总指挥,他深知海上作业的艰辛,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在联合作业开展两个多月却一无所获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
这天上午九点,声呐仪器显示在海床的表面,突然出现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凸起”。
这个小小的“凸起”并没有引起英方负责人凯尔文先生的兴趣,毕竟“莱茵堡”号排水量高达八百吨,似乎不可能和这个小点有任何关联。
但是尹干洪对这个发现却格外重视,并立刻派遣潜水员下海探查。
潜水员下潜到27米深的海底展开作业,海底因为洋流泛起了大量泥沙所以能见度很低。
凭借潜水灯微弱的灯光,潜水员发现了一张长约二十米,高约十米的渔网,渔网之下隐约可见一条桅杆状的长木。看着潜水员带回的木头样本,尹干洪与英方共同决定用机械抓斗试抓,判断船体的承载物。
第一抓斗只抓上来一些铁器和木板,于是第二抓斗又下水了。这次打捞上来的竟是整整一斗的瓷器!
更惊人的是,其中还有一条长长的金链。这条金链的长度和重量完全超出了现代人对于黄金饰物的日常需要。
经过测量,这条金链长1.7米,重0.6千克,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宋金项饰”的国宝级文物。
也正是这条金链的发现揭开了后续三十年“南海一号”考古工作的序幕。
很显然,这不是英国人正在寻找的“莱茵堡”号,而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
英国考察队再度提出的合作打捞这艘沉船的请求。出于保护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主权的考虑,尹干洪经过慎重的考量,拒绝了英方。
随着“南海一号”的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正式成立,中国人从此进入了“水下考古”这一领域。
不过受限于当时我国的水下考古技术上不承受,我们只得派遣刚刚成立的水下考古队的队员远赴荷兰、日本等地学习先进的潜水作业的技能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
我们在1989年,对“南海一号”展开的第一次正式搜寻也是以中日联合勘察的形式展开的。
三十多年来,经过不解的努力,广州的全日制潜水队员培训班向全国输送了一批批水下考古新生力量,中国终于培养出了自己的潜水考古队员。
自此,我国终于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水下勘探搜寻工作,让中国海疆的景象一点点被人们看到。
于是,才有了后来2002年的第一次打捞,2007年的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的成功与我们上面看到的2011年发掘“南海一号”的重大考古突破。
5
从1987年到2007年,“南海一号”从发现、鉴定到打捞足足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从2007年至今,对于打捞上来的沉船的保护与发掘从未停止,尚未结束。
中国水下考古力量从萌芽到壮大,三十年初心不改,方换得了如今一件件国宝堂堂正正地在世界面前亮相。
他们用两代人的青春换捍卫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主权,将我国的水下考古水平发展到了世界一流的高度。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一代代中国考古队员为了探索这艘沉船的秘密,历经了无数的波折。
尽管直到今天,对于“南海一号”的考古工作也尚未完结,关于它的一众疑问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这次长达三十年的考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于“水下文化遗产”有了清晰的认识。
中国不仅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更有着四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和绵长的海岸线。
这意味着我们的“水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来说,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相信这些遗产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开发,在新的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南海发现古代沉船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