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下落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2023-06-29 16:13:51
传国玉玺是皇帝的印玺,代表着“皇权天授、正统合法”。
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称帝之后觉得自己非常牛掰,就想留下点东西证明自己的功绩,并且传给后世。所以呢,他就让丞相李斯找匠人做了这么一枚印玺。
这块印玺由玉石制成,其方圆四寸。秦朝时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换算过来就是9.24厘米见方,差不多有一个香辣鸡腿堡那么大。下面是正方形底座,上面的印钮是五条蟠龙。
印玺的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意思就是我这皇位是上天给的,上天会佑护我的国家强盛昌隆永不衰亡。古代皇帝给自己的定位就跟总经理差不多——“我的职位是董事会指派的,我将带领公司提振业绩、扭亏为盈,争取纳斯达克上市敲钟!”实际上豪言壮语往往很快打脸,没有什么是永不衰亡的,传国玉玺随着朝代更迭而辗转流离,如无根浮萍。
这块传国玉玺做好以后,秦始皇特别喜欢,走哪都揣身上带着。他也确实喜欢到处乱走,于是,在公元前219年的一天,秦始皇走到楚国的时候,来了兴致,乘船去洞庭湖上游玩。谁成想突然刮起风浪,眼看着都快把他的船掀翻了,秦始皇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把传国玉玺扔到湖里祭了龙王,这才风平浪静安全返回。
实际上秦始皇也不一定是故意的,都知道古代那衣服跟现代不一样,它没有兜,装东西就往袖子里一塞,并不是很稳固,所以在洞庭湖上的风浪中,秦始皇很可能是没搂住,不小心把玉玺掉湖里了。但是他又不能直说,传国玉玺是天命神授的象征,你不小心丢了那不就是天命不授予你了嘛。所以他才假称祈神镇湖了。
总之传国玉玺是搞丢了。11年后的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的儿子子婴继位的第一年,汉高祖刘邦陈兵灞上,子婴跪降,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玉玺不是沉到洞庭湖底了吗?这是……又捞上来了?
史料记载,传国玉玺沉在湖底8年之久,又被神秘人打捞上来,献给了秦始皇。献玺之后,那人瞬间消失,深藏功与名。这样一个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重逢故事,简直是嬴政沉默、玉玺流泪,但其实童话都是骗人的。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范围囊括了江汉平原上的整个古代湖泊群,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秦始皇时期,云梦泽的周长约为450公里,那可是很大一片了。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湖泊范围逐渐缩小。到1860年,湖面面积还有6000平方公里呢,即使到现在,总面积也有2691平方公里。茫茫水面找那么个小东西实在是毫无头绪。
并且它不光大,还很深,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就算扔玉玺的时候留了标记,也不可能捞到,毕竟湖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
除了不可能捞上来之外,还有很可能后来这个玉玺很可能不是当初李斯奉命组织制作的那个,最直接的证据是,上面刻的字不一样。
最早的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这个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知道秦始皇脑子里是怎么样一个逻辑走向,既编了个神秘人献玉玺的故事,又不把玉玺做成一样的。这就有点像碰瓷“大白兔奶糖”的“大白免”,“康师傅”和“康帅傅”,还有冒充“勇闯天涯”的“勇闯天堂”。
不过玉玺是不是原来那个并不重要,因为它本身的玉质并不贵重。有人说玉玺是用和氏璧做成的,这就是误传了。璧是一种圆形玉器,璧身叫做“肉”,中间那个圆孔称为“好”。它整个形状是扁的,类似光盘,只是要比光盘厚一点,但是绝对没有玉玺的底座厚。所以和氏璧是做不成玉玺的,玉玺是用蓝田玉做的。
那么,刘邦看重的其实是子婴跪献玉玺的过程。刘邦接过了玉玺,就代表他得到了天命。这枚玉玺被后世称为“汉传国玺”。
刘邦很开心,也像秦始皇一样,每天把玉玺揣在身上,走哪都带着,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过后来继位的皇帝们都嫌硌得慌,就放在皇宫里了。
一直到西汉末年,按照《汉书·元后传》记载,当时太子刘婴年幼,玉玺由孝元皇太后王政君保管在长乐宫。这王政君是王莽的亲姑姑。后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派人来索要玉玺,王政君很生气,“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白眼狼”这样骂了一通,将传国玉玺砸到地上,导致玉玺上的螭碎了一角。王莽命令工匠用黄金把它补好了,所以这个汉传国玺变成了金镶玉的。
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的玉玺道具,是在玉玺底座的一角镶金,实际上当时磕破的只是上面印纽上的一条龙的尾巴。
后来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玉玺也辗转了好几手,直到东汉末年爆发了十常侍之乱,董卓带兵到都城洛阳平乱并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把持朝政,然后十八路诸侯又来讨伐董卓,董卓兵败,带着小皇帝仓皇出逃,玉玺就在这时候失踪了。
孙坚攻进洛阳之后天已经黑了,他就看到城中一口井里冒亮光。孙坚派人去打捞,捞上来一个死去的宫女,这宫女脖子上挂着一个小袋子,袋子里有个小盒子,盒子里面正是传国玉玺,也就是那块汉传国玺。
孙坚见玺起意,做起了皇帝梦,偷摸把玉玺交给老婆吴氏保管。但是孙坚的上司军阀袁术听说了,就把玉玺抢走了。
袁术死了以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投奔曹操,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四舍五入约等于玉玺又回到了汉朝皇室手里。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操的儿子曹丕,并献上玉玺。曹丕建魏后,让人在玉玺上刻了几个大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用来证明这玉玺他不是抢来的,是汉献帝主动给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玉玺被司马家族掌握。公元311,前赵皇帝刘聪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同时拿到了玉玺。
公元330年,石勒灭前赵而建立后赵,玉玺到了石勒手里。这石勒貌似也是打卡爱好者,就像现在到处写“某某到此一游”似的,在玉玺上又加刻了四个大字——“天命石氏”。
这段时期经历了频繁的朝代更迭,玉玺也跟着四处流转,直到隋朝统一,玉玺才暂停奔波,来到隋朝皇宫。不过这次也只是短暂的停留,很快隋朝就灭亡了,隋炀帝杨广被权臣宇文化及弑杀,他的妻子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逃往漠北,玉玺到了突厥人手中。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讨伐突厥,萧皇后又带着孙子和玉玺投降大唐,至此李世民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传国玉玺,默默地把自己之前刻的几个“受命宝”、“定命宝”等替代品收拾起来(唐朝习惯把“玺”称为“宝”)。
唐末乱世,玉玺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玉玺以及一大家子在玄武楼点火自尽,玉玺消失在火海之中。
这里要说一下,玉的熔点大概在1700℃左右,古代烧制瓷器的窑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更何况露天的火场了。不过虽然玉的熔点比较高,但在高温下长时间烧灼还是会破坏玉的内部结构,使其裂隙增多。所以当时玉玺可能是被烧裂了,或者是表面被熏黑了,后来清理火场的时候人们只当那是一块石头,忽略掉了。
除了秦始皇的两枚玉玺之外,市面上还有很多高仿玉玺。曹魏代汉之后制作了一枚,刻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枚玉玺被称作“魏玺”。
另外还有前燕慕容儁制作的“燕玺”以及后秦姚苌制作的“姚玺”,这两枚玉玺刻的字都与秦始皇最早的那枚传国玉玺一样,但是字体有区别,所以后来都被鉴定为赝品。
五代十国时期诞生的传国玉玺更是层出不穷。
后晋天福三年,高祖石敬瑭命人制作了一枚玉玺,刻的是“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八个字。
后周广顺三年,后周太祖郭威命人制作了两枚玉玺,其中一枚刻的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另一枚则刻了“皇帝神宝”。
宋太祖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北宋,命人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让人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在庆历八年命人制作了“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不过这些玉玺的意义可比秦始皇做的传国玉玺差远了,历代帝王还是想找到正统的那枚传国玉玺。
宋哲宗在位时,有个农民献给他一枚传国玉玺,说是在耕地的时候发现的。后来经过十三位大学士多方考证,认定这是秦始皇那枚传国玉玺。但当时很多人怀疑这是宰相章惇、蔡京为了哄皇帝开心造的假。
公元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同时被抢走的还有传国玉玺。但奇怪的是后来的几十年,忽必烈并没有把这枚玉玺拿出来过,也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岔子。
直到公元1294年忽必烈死的时候,竟然有人在集市上公开售卖传国玉玺,被宰相伯颜买走了。伯颜先后得到了很多历朝历代的高仿玉玺,他并不是为了收藏,而是将这些印玺全部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们用来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兵被赶到漠北,朱元璋派徐达继续追击,希望能追回传国玉玺,但是徐达并没有找到它。
明孝宗时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被明孝宗认定是赝品。
清朝皇太极攻灭蒙古林丹汗时,得到了一枚玉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连同其他三十八枚玉玺一起被收藏在紫禁城中。但是据乾隆皇帝亲自考据,认定皇太极得到的这枚玉玺也是赝品,但是他也没有声张。谁都有吃屎的时候,乾隆当然不会细嚼。
公元1912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民国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传国玉玺又失踪了。
所以说,最早的传国玉玺问世没多久就被秦始皇掉在了洞庭湖底,传世最久的“汉传国玺”金镶玉大概率是葬身火海了,剩下那些边边角角的仿品就不值一提了。传国玉玺在历史的长河中忽隐忽现,伴随着王朝的覆灭和新生,引无数枭雄征伐抢夺,最终也不过是一场空。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传国玉玺下落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