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科举制度废除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科举制度废除,网络配图 科举制,本来是一个顺应历史发展,促进古代寒士公平努力进阶的人才铨选、官员选拔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1300...大家一起来看下科举制度废除吧。

网络配图

科举制度废除 第1张

科举制,本来是一个顺应历史发展,促进古代寒士公平努力进阶的人才铨选、官员选拔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1300余年的发展,曾一度被西方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然而由于其不能适应晚清社会的重大变局,最终以“革千年沉疴之积弊”和清帝“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上谕的形式,于1905年9月2日被彻底废除而成为历史的绝响。

科举废除之争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人们的非议,科举制也不例外。自唐至晚清,共经历了四次大争论。第一次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礼部侍郎杨绾、尚书左丞贾至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提出,当时的考试制度不仅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而且还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主张取消进士科和明经科,令地方察举孝廉,尚书只考试经义和对策。第二次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关于科举考试的争论,王安石主张要修学校,变科举,减少虚华(如诗赋)、增加实用(如法律);苏轼则反对改革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项目。第三次是朱元璋于明洪武三年(1370)开始恢复科举考试,后发现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后生没有实践能力,暂时放弃了科举,恢复了察举制度。第四次是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认为科举考试不合理,从八股文到考试内容都需要全面改革。可见,近代以前的历次科举改革争论,基本上发生在皇帝即位之初,但都是“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的结果。

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科举制度上承世官制度、察举制度,下启新式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各朝都不断地陷入了变革科举的争论之中;进入近代之后,由于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冲击和心理压迫日渐强烈,科举尤其是八股之害,导致了中国这一悠久的人才选拔、官员铨选制度逐渐走向了异化:科举的内容,无法为晚清社会提供能够制造轮船枪炮的技术型人才,八股的形式,无法将清末传统的士人(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式人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清末废除科举制

清末废除科举制,并不是因光绪皇帝颁布一纸上谕诏令,就迅速完成废除一事。相反,废除科举制大体经历了增设学科、议改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废除科举这样四个阶段。

首先是增设学科阶段,时间上从1874年到1897年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以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为标志。其次是议改科举阶段,时间从1897年到1898年。议改科举,主要分为奏设经济特科和议改科举章程两个方面。其中奏设经济特科,主要是以贵州学政严修1897年12月16日《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为标志。再次是废除八股取士阶段,时间大约从1895年到1901年。提出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的观点,突出表现在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的《救亡决论》中。

最后是废除科举阶段。时间是1903年至1905年,大约三年的时间。这一阶段,以袁世凯、张之洞于1903年3月13日《奏请递减科举折》为发端。

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于1904年1月13日《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为衔接。以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于1905年9月2日《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为标志,奏折分析了废除科举的现实原因和国际原因。为此,建议采取了五项措施:第一,尊经学。第二,崇品行。第三,造就师范。第四,暂时不用录取没有毕业的学生。第五,为参加旧学应试的寒儒统筹出路。由于科举不停,民间普遍处于观望中,因此推广学校必先停止科举。最终,光绪帝在上谕中明确规定立即废除科举,即“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废除科举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直言: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亲身经历的严复也曾认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据《团结报》汪峰/文)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科举制度废除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1816年无夏之年

下一篇:赤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