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泾阳城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泾阳城,现代社会,城市中高楼林立。 置身其中,如同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围。 面对这些高大宏伟的建筑,除感叹其壮观之外,更能感受到国家的强盛。...大家一起来看下泾阳城吧。

现代社会,城市中高楼林立。

泾阳城 第1张

置身其中,如同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围。

面对这些高大宏伟的建筑,除感叹其壮观之外,更能感受到国家的强盛。

其实,建筑是最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将独属于自己朝代的文化碎片灌注到砖瓦之中,再将它们堆砌成一幢幢独一无二的文化“城堡”。

探究各朝各代的建筑特点,以点窥面,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某个朝代的文化底蕴。

而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秦朝,其建筑特点明显,汲取六国文化为一体,是我们领略秦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穴居到城池,体会古代建筑的繁盛

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建筑这个概念并不存在。

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智力发展不完全,居住之地只要能满足取暖和躲避野兽攻击的需求即可。

所以,那时的人类大多居住在天然洞穴中。

而穴居生活的特点是不需要耗费力气搭建庇护所,人力成本可以降至最低。

不过,洞穴为天然形成,属于半开放式的结构。

门户大开,对于野兽的攻击并不能起到防范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人类的智慧逐渐被开发,开始懂得使用工具。

而工具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距今5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青铜器具被冶炼出来。

金属制品极大地推进了当时社会发展进程。

人类文明中出现了有一定规格的房屋以及都城宫殿。

殷商时期,建筑类型趋于多样化。

其技术也通过各种工具的产生日益精进。

此时的皇家贵族已经有能力制造出大规模的宫殿和陵寝。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

统治者以所居住的宫廷为中心,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城市。

彼时,城市建筑就像众星捧月般地围绕在统治阶层的王宫周围。

而此时的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空前强大。

统治者有足够的实力建造出规模宏大,形式丰富的宫殿和陵墓。

后秦统一六国,秦国变为秦朝。

作为首都的咸阳和始皇帝居住的咸阳宫自然需要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象。

为此,嬴政下令扩建咸阳宫以及他的秦始皇陵,并修筑万里长城和阿房宫等规模极大的建筑。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中,极为重视风水和地理位置,严格遵循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所以才说建筑便是时代文化的另一种体现。

显然,秦朝前后不同时期的建筑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迁都反复,是为何故

战国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日渐孱弱。

各大诸侯国为了谋求利益相互征战,致使时代礼崩乐坏。

战国初期的秦国还只是一个实力薄弱的蛮夷小国。

此时,秦都位于雍城。

到秦灵公时期,秦国的都城才从雍城迁移到泾阳。

秦灵公之所以这样做,最关键的原因便是此时秦国东出意向明显。

但是雍城中有许多旧贵族势力纠缠,致使东进的大业屡屡受阻。

为了早日实现秦国东出的目标,秦灵公欲以泾阳为跳板,仰望崤山以东,勾勒未来一统天下的蓝图。

泾阳大概位于现在陕西省泾阳县以北的地区。

而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约四十万平方米的夯土平台。

依照同时出土的秦汉时期砖瓦来看,他们推测几千年前矗立在这片夯土台上的应该是一座庞大的宫殿,且形式类似于封闭式的城郭构造。

城中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大致可分为王城宫殿和居民区两大区域。

之所以这样建造,其主要原因是秦国意图将泾阳作为军事基地。

而封闭式的城池可以有效的抵御外敌进攻。

后来到秦献公时期,秦国都城从泾阳迁移到了栎阳。

北宋学者宋敏求编纂的《长安志》中记载,栎阳城建制为长方形,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2231米。

城内建有两条主街道,而秦王宫殿位于城中偏西的位置。

而秦献公迁都栎阳,看准的也是这里的战略地位。

当时魏国侵入河西之地,相当于一把利剑插入秦国腹地,成为东出之策的最大绊脚石。

秦迁都栎阳刚好能对魏国形成压迫之势,也为后世收复河西,攻破魏长城奠定了基础。

因此,栎阳其实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都城。

定都在此三十四年之后,秦孝公再次迁都至咸阳。

自此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咸阳便一直是秦国的都城。

从秦孝公起,秦国便开始逐年扩建咸阳城和咸阳宫的建筑。

统一天下之后,作为华夏共主,秦国富有四海,始皇帝便开始大规模扩建咸阳。

此时,六国皆灭,唯秦独尊。

为了彰显咸阳为天下之中心的特殊地位,秦始皇下令仿照六国王宫的建筑,在咸阳宫周围增建了多处宫殿。

并且这些新增的宫殿布局相较于秦朝前期宫殿更为严谨,规模也更大。

而古人信奉“紫气东来”,咸阳宫作为帝王居所,便正对帝王紫气的来源,即坐西朝东。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野心,妄图霸占尊位,成为万世之帝王。

除此之外,咸阳宫内建筑基本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

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秦朝君主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的文化思想。

而秦朝之所以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制不同,除了有国家实力影响之外,还受不同时期文化特征的熏陶。

坐西朝东的秦人智慧

上文提到咸阳宫坐西朝东的布局是受到紫气东来思想的影响。

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原因——戎族文化的影响。

夏朝末期,商夷联军讨伐赢秦国军,战争之后,幸存的百姓便在渭水区域定居。

后来,这部分居民聚居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诸侯国,便是最早期的秦国。

此时的秦国受到商朝君主的命令监视西伯国。

但后来,周文王举兵灭掉了秦国,还将其民众驱赶到甘肃天水地区。

自此,秦国军民辗转各地,流落到西陲偏远荒芜之地,与戎族生活在一起。

所以,原就来自东方的秦国,执着于坐西朝东的朝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雪前耻的愿望。

此外,古代王权更迭讲究正统性,而“坐西朝东”便是秦始皇在建筑文化上对周王朝的继承。

中国古代王城宫殿的建造都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最早的都城建筑是没有壕沟和城墙的。

与其说是城池还不如说就是一个部落群居的土房子,没有任何军事防御的能力。

夏商时期,人工挖掘的壕沟开始出现。

至此,都城拥有了最基本的攻防能力。

而城墙则是在商朝中期才出现的。

到了周朝中晚期,都城四周围墙林立,呈现出四四方方的形制。

但这些都城的朝向无一例外都是坐西朝东。

正所谓上行下效,周朝的都城建制被诸侯国争相模仿。

彼时,秦国虽然位于西陲边疆,但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周王畿建筑特点的影响。

除民族执念和前朝王室的影响外,秦朝都城坐西朝东的朝向,还与宗教礼制有密切联系。

以东为尊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周易》之中。

书中描述星象的部分认为东南西北四宫方位各有神兽镇守。

东宫为青龙、西宫为白虎、南宫为朱雀,北宫为玄武。

龙,自炎黄时代便作为代表华夏民族的图腾存在,是国祚长远的象征。

古代的统治者以真龙天子自居,身披龙袍,身坐龙椅。

而青龙所代表的东方便自然而然成为最为尊崇的方位。

对于龙图腾的崇拜让以东为尊思想在统治者心中根深蒂固,逐渐成为礼制延续了下来。

《礼经释例》中也提到了在室内组织各种礼仪活动之时,东向为尊。

秦朝的泾阳城、栎阳城以及咸阳城均是坐西朝东。

其主要原因除民族习俗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对于中原礼制的遵行。

结语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本身便极具研究意义。

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秦便拥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王朝之一,其建筑特点也被后来的汉朝所借鉴。

汉高祖刘邦的墓位在其陵墓的西侧中央,坐西朝东,充分承袭了秦朝尊东的文化特点。

其实,历史上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现代的高楼大厦虽然具有极强实用性和观赏性,但是古代的一些建筑结构和方法就算使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原。

回顾历史不光是感叹其兴亡盛衰,更重要的是体会古人治世思想和文化的繁盛。

而这些在那些建筑上便可以找到。

参考文献:

《长安志》

《秦史稿》

《史记》

《礼经释例》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泾阳城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宣化夫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