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宋应星跨时代握手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2023-07-30 14:55:49
自古至今,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从头到尾都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然而,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不够,农民文化知识普通偏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农业基础还是极其薄弱的。
明朝建立以后,贫民出身的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更是推出了移民屯田、编制户籍、农业立法等一系列新政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随着明朝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铁质家具也得到了改良,农耕种田更加追求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在农业选种、施用追肥、防治病虫害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这其中尤其以宋应星最为著名。
配图:忘川风华录手游
公元1587年,一个原本被史学家忽视的年份。
然而,就是在这一年,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病故在南京官邸,明朝著名抗倭明将戚继光也在遭贬后郁郁而终;正是这一年,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先后出世;也是这一年,因为中国历史明史专家黄仁宇的一本《万历十五年》的畅销而被称为“明朝的转折点”。
宋应星的先祖们在元明之际移居到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靠经营土地和农副业发迹。到了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的时候,宋景先后担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北京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宋家一时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宋应星出生时,宋家已经日益没落,其母亲更是出身农民,家里主要依靠祖先遗留下来的田产农业来维护生活。因此,宋应星自幼便较为接近农业生产和农民。
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长期以来,这里文风最盛,曾出过许多著名人物。宋应星和兄长宋星昇受家族庇佑,先后在族亲创办的私塾里读书。1615年,宋应星和宋应昇结伴前去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的乡试,宋应星考取了第三名举人,宋应昇则名列第六名,时人称颂为“奉新二宋”。当年秋天,兄弟二人又结伴前往京城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丙辰年会试,但是却没有考中。此后,他们又在万历四十七年、天启年间、崇祯初年再次参加会试,皆未考中。
忘川风华录手游中宋应星的卡通形象
当时的举人身份也可以直接做官,宋氏兄弟遂断了继续应试的念头,开始步入仕途。宋应昇被吏部选为浙江桐乡县令,而宋应星则出任袁州府的分宜教谕,分管当地生员的教育工作。在此期间,宋应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包括传世至今的《天工开物》。
南明政权覆灭以后,清兵攻占江西。宋应昇不愿剃发易服,服毒殉国。宋应星则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拒不出仕,大约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亡故,享年80岁。
宋应星生活在明末清初,曾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断然与科举仕途决裂,从经史转为实学。他做了多年考查和广泛的社会调查,尤其又致力于对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的研究,并著作立书,先后编著了《天工开物》、《观象》、《论气》、《谈天》等经典著作。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就是重视引入理念概念,以对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起到揭示的作用。以上卷《乃粒》为例,书中详细地讲解了水稻在育苗三十天后,就可以将秧苗拔起予以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本田,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同时,文章还指出,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如果缺水,秧亩就会枯萎死掉。这些理论知识,即使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配图:视频截图
因此,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在撒贝宁的带领下,来到了300多年后的今天,见识了当代中国的“天工开物”,还与“当代谷神”袁隆平实现了隔空握手。
这次穿越时空的握手,生动地阐述了古今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如今,宋应星已经离开我们三百多年了,袁隆平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特别是像袁隆平这样扎根农业的科学家们仍然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而努力奋斗着。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袁隆平宋应星跨时代握手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