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正文

老种经略相公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老种经略相公,种,读音Chóng,姓氏。 《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是指种谔,“小种经略相公”是指种师道。 《宋史》中的“老种”是对种师道晚...大家一起来看下老种经略相公吧。

老种经略相公 第1张

种,读音Chóng,姓氏。

《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是指种谔,“小种经略相公”是指种师道。

《宋史》中的“老种”是对种师道晚年的尊称。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官位和辖区、时间和年龄、史料记载。

《水浒传》第二回,王进说“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第三回、第五回、第七回、第十七回中鲁智深都提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可见,当时的“老种”治所是在延安府。

延安府:宋哲宗元佑4年(1089年),升鄜延路为延安府置,治肤施(今陕西延安市)。

鄜fū延路,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设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治延州,后升延安府。鄜县,旧地名,在陕西,今改称富县。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载:“禧与沈括定议移银州,城永乐,与谔始谋异,乃奏谔守延。既而永乐受围,谔观望不救,帝冀其后效,置不问,且虞贼至,就命知延州。疽发背卒,年五十七。”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徐禧与鄜延经略使沈括决定筑永乐城,这与种谔筑横山城的建议不相合。徐禧和沈括上奏留下种谔守延州。到元丰六年(1083年),永乐城遭到西夏军围困的时候,种谔竟不去援救,宋神宗出面干预,希望观其后效,所以未给种谔治罪,反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而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以上证明,种谔的官职和辖区是延安府。再看时间和年龄。

《水浒传》第二回有“哲宗皇帝晏驾……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曰徽宗”,此时是公元1100年,种谔离世已近三十年,而鲁智深自言始投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可见“老种”是早年间对种谔的尊称。

其实,《水浒传》里还有两位英雄是出自老种经略相公门下。一是病大虫薛永,其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一是金钱豹子汤隆,其父在“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这也证明:“老种”的称号已有很多年,当时还习惯性地留用这个称呼。

《宋史》记载:“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累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

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晚年被尊称为“老种”。种师道屡次升迁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今甘肃平凉)知州。

由此可见,种师道的官职和辖区没有延州,不在延安府。《宋史》讲种师道晚年虽号“老种”,但他不是《水浒传》中的“延安府老种”,种师道的官职和辖区是渭州,不是延安府。

再来看《水浒传》: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史进在路,免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独自一个,行了半月之上,来到渭州。“这里也有经略府,莫非师父王教头在这里?”

……

鲁达道:“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云开雾散矣,“小种经略相公”的辖区是渭州,不正是做渭州知州的种师道吗?

所以,《水浒传》里的“小种”是指种师道。

有人说“小种”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我们再看《宋史》:“师中字端孺。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

种师中的官职和辖区,不是延安府、不是渭州,种师中跟“老种”“小种”都不沾边。

杜甫有一首诗,写安史之乱,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追侍肃宗。但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北宋年间,种世衡和他的子孙,长年在西北担任边防要职,其中种谔、种师道、种师中战绩卓著:种谔任军职时间久,种师道老年时威望甚高,人们把他当作抗金的旗帜。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诸子俱有将材,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

种家军,从种世衡筑青涧城、镇守边关,威震西北,到种师道、种师中已历三代,号称山西名将。实际种家军五代忠良,这是一段民族英雄的史诗,英雄的形象却淡出了舞台,湮逝于人们的视线,沉没在史学家的文字里。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儒种放之侄,北宋名将、种家军开山人。种谔(1026~1083) 字子正,北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师道(1051~1126) 字彝叔,北宋名将,出身军伍世家,为种世衡之孙。

种放,北宋名儒,七岁能文,师从陈抟老祖学易。学成后隐居终南山,朝廷三次下诏,方出仕为官。种放精于易学,其徒子徒孙,皆是官贵名流。邵雍、苏舜钦、周敦颐、程颢、程颐,都是种放的徒孙、徒重孙。程门立雪、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邵雍的“一去二三里”,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至今流传。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致争讼,门人族属依倚恣横。”这句话说,就像李绅、寇准一样,种放晚年丧失清节,广置良田,获得丰厚利益。种放的门人部吏强买强卖,霸市欺人,恣意妄为。

种世衡是种放之侄,年少时崇尚骨气名节,兄弟中只要有想分他资产的,他都相让奉送,只留下图书而已。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

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故宽州废墟上修筑城堡,以巩固延安防务,经批准后,率部修筑青涧城,并任青涧城知事。西夏人多次出击争斗,种世衡边战边筑城。但地处险境没有泉水,如果需要从外面取水,敌军一旦切断水源,宋军将不战自乱,所以众人认为不宜防守。凿地到了一百五十尺,才发现岩缝。石匠辞绝说坚硬凿不穿,种世衡下令凿一畚碎石付酬一百钱,最终打到泉水。竣工后,赐名青涧城,即今陕西清涧。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

范仲淹传檄命令种世衡与蒋偕修筑细腰城,种世衡当时卧病在床,接到檄文后立即整兵,日夜兴筑,城修完后去世。

种世衡死后,羌人酋长接连数日每天早晚前来致祭,青涧城和环州人为其画像立祠。

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古(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其中种古(诂)、种诊、种谔战功显赫,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

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尤以种师道、师中二弟兄闻名。种师道二子皆死于师道之先,二孙一夭,一死于战。种师道无后,朝廷令其侄种浤奉祀。

《宋史》卷三三五:“金使王汭在廷颉颃,望见师道,拜跪稍如礼。帝顾笑曰:‘彼为卿故也。’”金国使者王汭在朝廷上飞扬跋扈,傲慢无礼,看见种师道后,才有收敛,行跪拜礼,宋饮宗回头笑着说:“他跪拜是因为有你啊!”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种师道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金兵再度南下时,种师道抱病上疏,建议迁都长安以坚持抗战,上不用,病卒,时年七十六岁。宋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汴梁失守,徽钦二帝并大臣、公主王孙、后宫姬妾共三千余人被俘虏,金兵驱逐他们北上,视如猪狗,肆意蹂躏,被折磨致死者甚多,其状惨不忍睹。

种师道死后,其侄种洌护送灵柩西归时,路遇强盗,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且反赠金钱以致意。

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1059年—1126年),在军中长大,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金兵入侵,种师中来不及携带辎重粮草,轻装急行,身陷重围,而援军又逡巡不进,致使种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卒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赍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种师中孤军死战,射退金兵,最终因缺乏军需,兵士几乎饿死,奔走四散。种师中身受四处重伤,力竭而战,血染疆场,死在哥哥师道之先。 鄙人不才,和诗一首,致祭种家军:

北宋缺名将,河南有种放。

学易师陈抟,授图隐终南。

门徒拜廷相,子孙皆戍边。

五代战沙场,功盖杨家将。

有侄种世衡,筑守青涧城。

自此种家军,威镇羌夏中。

病筑细腰城,城峻尸体横。

散财留汗青,铁骨响铮铮。

有孙号三种,八男一门忠。

曾孙号老种,师道是其名。

两度受谗佞,谪居十六冬。

一腔血未凝,攻城复救城。

岁岁刀兵竞,不敢细论功。

莫道沙场冷,犹惧童贯和蔡京。

师道弟师中,独救太原城。

弃重急行军,军需亦无从。

兵士几饿死,后师不接踵。

孤军陷重围,只存数百人。

五战有三胜,身被四伤不知痛。

力竭洒热血,英气贯长虹。

文:东观琅嬛|喜迎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原属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老种经略相公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