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遇害
- 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 2023-07-30 14:59:40
公元263年的这天,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位于洛阳东市的刑场上,人山人海挤满了人,今天要被行刑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魏晋当代名士-嵇康。
这天洛阳城堪称万人空巷,尤其洛阳东市的刑场被挤得里里外外水泄不通,“大名士嵇康真的要被处死吗?真的吗?”嵇康成千上万的粉丝们一脸焦虑与慌张。
3000名太学生来到刑场联名上书请求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赦免他们的精神偶像,让嵇康当他们的老师去当时最高学府太学教书授课,但被司昭断然拒绝!
其实,嵇康早就知道,今天自己必死无疑。他抬着了看日影,淡定自若地看向人群中的哥哥嵇喜,问道:“我的琴呢?”嵇喜连忙取出那把跟随嵇康多年的琴。
嵇康回头看了看行刑官,对方立即知其心意,并没有阻止,只是让刽子手退到一旁。
嵇康拿着琴走到刑场中央,幽幽道:“先前袁孝尼曾请求跟我学《广陵散》,我吝啬固执没有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要失传了”。
这时,涌动不堪的人群突然安静了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嵇康有一首从不外传的传世名曲《广陵散》,看来嵇康要在刑场上留下这曲千古绝响了,以不失传于天下。
而随着嵇康《广陵散》乐曲的铿锵激烈、杀伐之气回荡在刑场,万千在场之人无不泪雨纷纷,当《广陵散》最后一个音符归于天际,嵇康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弹毕,一代名士嵇康从容赴死。
当时,嵇康年仅39岁。天下士人得知他的死讯,无不痛惜不已。而据说当时的掌权者司马昭不久就醒悟了,后悔不迭。
嵇康生性高雅脱俗,不与浊世合污,但在那样的乱世,木秀于林注定是一个悲剧,一代高士就此成为牺牲品,他死前所弹之千古绝响《广陵散》,更像是向尘世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
一起来看看嵇康波澜壮阔而又短暂的一生
一、生逢乱世,才高俊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活于世上,最没法选择的是这两样东西:一是自己的家庭出身,二是所处的时代。嵇康同样如此。
嵇康所处的时代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战争、瘟疫和灾害等接踵而至。可以想象在这种时代之下,不管名士还是百姓,生活得有多难!
公元224年,嵇康出生于魏国的谯郡铚县(今安徽亳县),他的祖先本姓奚,是浙江上虞人,因躲避仇人迁徙到此。因当地有一座嵇山,他家又在嵇山附近,因此以嵇为姓。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经陪曹操一起打过天下,在曹操手下当过官,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因此嵇康的出身还算优渥。但是,好久不长。
在嵇康7岁这一年,父亲不幸去世了。那时正值乱世,人心惶惶,曹氏家族赶走了汉献帝,自己掌控了大权,对天下名士或杀害或收编,令天下文坛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虽然嵇康年幼丧父,所幸母亲与哥哥对他很是宠爱,嵇康就在母亲与哥哥的抚养下长大。他的哥哥嵇喜是当时的才学之士,做过太仆和宫正的官,就是掌管皇家宗族事务的官员。
嵇康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融汇贯通,性格沉静寡欲,宽宏简约而又器量宏大,成年后尤喜读道家著作,更为奇葩的是他从不曾从师授业。据“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他与嵇康在山阳居住20年,从未见过嵇康有得意或发怒的神色。
嵇康还是魏晋第一美男,身高七尺八寸即有一米八几以上,谈吐不俗,风度俊美!
而因才貌高绝,他被沛王曹林看中,将女儿长乐亭主嫁他为妻,有说长乐亭主是曹操的孙女。而嵇康自己则当了中散大夫,虽只是一个闲差,却也风光无限了,因此嵇康也被世人称为嵇中散。
这样看来,嵇康的人生还算完美。
然而,那时曹氏政权已摇摇欲坠,司马家族如日中天欲取而代之,因此嵇康的名气反成为他悲剧的导火索,堪为名高所累。
一是嵇康长相太过俊美了。据说嵇康风姿超群,有龙骨的气度姿容,且又出自天然,见过他的人无不为之折服倾叹!
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好友山涛赞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虽然嵇康天生俊美,却从来对自己加以修饰。据说他常到山里湖边采药,冬天披着头发,夏天穿草编的衣裳,碰到高兴的时候,常常飘飘然流连忘返,有樵夫碰到他,还以为遇到了神仙。
嵇康还是一个全能型名士。他是继曹操之后四言诗成就最高的人,还是一位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被列为草书妙品,他在玄学上也很有研究,还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等。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时局纷乱之下,像嵇康这样的名人很容易成为拉L对象,而他高雅超俗不愿与浊世合污的性情,与浊世格格不入,如此注定以悲剧收场。
据说,在河南汲县一带山中,嵇康碰到博学多才的隐士孙登,孙登沉默不语,明哲保身,而在嵇康离开时,孙登却说:“你性情刚烈才智俊秀,大概难以躲过灾祸”。
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么?而嵇康遇见三国风云人物王烈之事则更是十分玄幻。
有一次,嵇康遇见王烈,二人一同入山,这时王烈得到石髓,和麦芽糖差不多,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了嵇康。这时,怪事发生了,王烈给嵇康的那一半瞬间就凝固成了石头!而后王烈又在石洞中看到一卷白绢写成的书,急忙招呼嵇康去拿,而嵇康去时,书却不见了。
王烈叹息:“嵇康志向情趣都高尚不俗,但却遭遇不佳,这是命啊!”在王烈看来,那些神灵感兴之事,每到幽深无人处往往就会显露出来了。
而通过一些怪异之事的发生,再加之司马家族的暴Z令嵇康心灰意冷,因此就跑到山林里隐居起来,打铁为生。
二、与钟会: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而像嵇康这样的名人,以及大众的精神偶像,很容易成为当权者拉拢的对象,即便嵇康逃到深山老林、天涯海角,也会被有心之人挖出。
此时,曹氏政权与司马集团斗争白热化,时局纷乱之下,人心同样纷乱。为逃避现实,嵇康就和其余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魏晋著名天团“竹林七贤”,他们或清谈,或酣醉,放浪形骸,自由散漫,享受快乐时光。
而嵇康隐居之后,他的居室门前有一颗柳树,枝繁叶茂,他就引水环绕此树,每到夏天,他就在树下打铁,这日子过得也很是惬意。
但不久之后,这种惬意的生活就被打断了。
公元261年,司马昭公然杀了魏帝曹髦,这无疑与天下为敌了。而为堵住悠悠众口,司马昭急需舆论支持,因此身为天下才子之首的嵇康便成为司马昭拉拢的对象。
然而,对于司马集团,嵇康向来是很抵触的,因而他隐居山林,以打铁为生,远离一切尘嚣与权贵。而这时七贤之一的山涛却无疑为嵇康的悲剧进行了推波助澜。
山涛时任尚书吏部郎,这个就是选拔人才的职务,然而他未经嵇康同意,擅自向司马昭推荐了嵇康让嵇康担任自己这个职务。
而嵇康对此非常愤怒,他的做法相当激烈,直接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也就是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坚决不做官的态度,这其实直接宣告了与司马昭为敌!
因为嵇康在信中列举了老子、庄子等11个历史人物,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表明不堪礼法约束,与朝廷无法合作,最后将山涛臭骂一顿,称自己宁愿赴汤蹈火,也不愿趟富贵。
显然,这封绝交信的背后所指自然是司马氏,成为了嵇康的催命符。司马昭怒不可遏,顿起杀心,只需一个时机,他就能将嵇康置于死地,而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
这个时机有两个人推动,一是嵇康的铁杆粉丝钟会,另一个是嵇康的好友吕安。
钟会是与王羲之齐名的钟繇的儿子,同时也是司马氏的亲信。钟会为人精明强干,能言善辩,他邀请了一大波豪门公子,穿上锦衣华服,骑上高头大马前来拜访嵇康。
然而,那时嵇康却对钟会极不礼貌,他正与向秀在打铁,一个赤膊打铁,一个在拉风箱,对于钟会的拜访毫不理会,只旁若无人咣咣咣地打铁,丝毫不予理会,这让钟会很没有脸面。
就这样,过了很久,钟会见嵇康仍然不理会,正欲离开,嵇康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来这儿?看到什么才离开?”
即“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也不甘示弱,反应极快地回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了,看到了所要看到的才离开。”
即“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与钟会两人这意味深长的一问一答,现在看来,真是一段无聊至极的尬聊啊。
其实,在我们看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嵇康应给予客人应有的招待,但或许经历了山涛一事,让嵇康对拜访者有了戒心,因而态度漠然。而这无疑成了嵇康悲剧的导火索。
三、与吕安:为朋友丢掉性命,在所不惜
钟会其实就是一个小人,加之是贵族公子,拥有天生的优越感,自以为会成为嵇康的座上宾,没想到被漠视,这让他怀恨在心。都说,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此后,钟会伺机陷害嵇康。
恰好此时,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吕安事件”。吕安是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吕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吕巽,他垂涎弟媳美色将之玷污,而为怕事情败露有辱自己名声与仕途,反污弟弟不孝及谋逆,吕安就被下狱。
作为好朋友的嵇康,实在不愿见吕安被冤,就只身来到洛阳喊冤,没想到正中钟会与司马昭下怀。嵇康受吕安连累,也被投入了大牢。
这时,司马昭亲信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这个人是一条蛰伏的卧龙,不能让他飞腾。您不要担心天下其他从,只要提防嵇康”。
(司马昭)
还诬告说:“嵇康想帮助毋丘俭谋反,只是山涛不答应。从前齐国杀了华士,鲁国杀了少正卯,确实是因为这种人妨害安定,扰乱教化,所以圣贤要把他们清除掉。嵇康、吕安等人,言语狂妄放肆,诽谤攻击前代制度典章,做皇帝最不能容忍这种人,应该乘机除掉他们,使风俗淳厚。”
钟会这是彻底将嵇康置于死地了。
最终,嵇康、吕安就被司马昭杀害了。嵇康死时,年仅39岁,可谓英年早逝!
为此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万人空巷,三千太学生集体为嵇康求请,最终嵇康从容赴死,他在死前以一曲千古绝响《广陵散》向尘世发出了最后的一丝慨叹。
写在最后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一点也不假。嵇康生性高雅超俗,不与浊世同流合污,是浊世清风。然而在乱世,木秀于林注定是一个悲剧。
嵇康与其兄嵇喜,就是同一家庭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嵇康喜欢老庄学说,喜欢放荡不羁,淡泊名利,不为现世束缚。而嵇喜则相反,热衷名利,且官运亨通。
这与苏轼和苏辙兄弟极为相似。苏轼豪放健谈,好开玩笑,口无遮拦,仕途不顺经常遭贬。而弟弟苏辙则相反,沉静话少、性格内敛,明哲保身,经常规劝哥,官做得总比哥哥大。
可见,性格决定的因素很多。如嵇康没有嵇喜这样一位哥哥照拂,想必也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魏晋大名士嵇康了。
而嵇康最大的悲剧无疑源于钟会,还是那句话,宁愿得罪君子,也不愿得罪小人!人没有必要同所有人都交好,但也没必要同小人为敌。
而最终嵇康为了友情,置身陷于危险。而这时他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岌岌可危,这是对人性评判的失误,甚至他死时还将年仅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绝友山涛。
而嵇绍最终为保护晋惠帝司马衷而惨死。这就像是一个笑话,父亲宁死不为司马氏服务,儿子却誓死保护司马氏,甚至鲜血溅了皇帝一身。
嵇康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虽光芒万丈,却很快消亡。他一生为各种关系所累,留给世人无限况味,其波澜壮阔且短暂的一生无疑给我们上了一门人生必修课。
然而,一个人终究无法选择自已的出身和所处的年代,被时代裹挟,被名高所累,生性高洁的嵇康又能如何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嵇康遇害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