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黄河边发现古墓群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黄河边发现古墓群,黄河中央“隐藏”数座千年汉墓,专家看后大惊失色 古人讲究者为大,血缘纽带为主,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古人文明进步、生活方式...大家一起来看下黄河边发现古墓群吧。

黄河中央“隐藏”数座千年汉墓,专家看后大惊失色

黄河边发现古墓群 第1张

古人讲究者为大,血缘纽带为主,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古人文明进步、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一方面寄托对者的怀念与情感,一方面对者灵魂转世的祈福,在传统孝道和不同地域的影响下,不断改革,产生了诸多迥异的丧葬方式。传统的土葬大家并不陌生,是最常见的模式,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

随着佛教的传入,火葬也在部分人中流行起来,火焚后保存骨灰;在一些少数民族,有图腾崇拜的地方,也盛行天葬,将尸体放在天葬台,等待神鹰来将尸体啄食。然而之前在河南洛阳重现的黄河河道汉代墓葬群,着实令众人惊讶了一番,为何有人将尸体葬在被水流侵蚀的黄河?这座河道的神秘墓葬又出土了何等诡异陪葬品?老规矩,双击点赞加关注,八一带各位看官一起去探墓

事情要从2020年冬天说起,洛阳市东北部的黄河河道附近,当地居民彭海军趁饭后消食的功夫,去河滩上收集黄河石。突然,他发现了一块带有奇怪纹路的残片,扒开层层泥土后,越来越多的残缺砖块显露,好巧不巧彭师傅平常喜欢看考古类节目,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立马看出这些砖块并非普通砖块,而是古人墓葬常用的空心砖。思及可能会有盗墓贼,造成文物损失,于是彭师傅马不停蹄赶往当地派出所上报这一发现。

当地文物局收到消息后立马对河道附近进行走访勘查,考古专家们对此也十分诧异,毕竟河道内的古墓十分罕见,自己从事研究多年还未见到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挖掘,一个规模宏大的汉代墓葬群渐渐浮出水面,震撼所有人。要知道我国古代历朝历代丧葬习俗不同,魏晋时期放荡不羁爱自由,名士大多看轻生,并不注重身后之事大多薄葬,而汉代尊崇儒术,百善孝为先,流行厚葬,大名鼎鼎的海昏侯墓,就是一座汉代古墓。

那么既然汉代人看重身后事,为何把墓葬建在黄河河道处,难道不怕流水侵蚀吗?

在这段河道不远处,就坐落着大名鼎鼎的邙山,没错,正是那个生在苏杭,葬在邙山的风水宝地,它又被称作东方帝王谷,青山有幸埋忠骨,邙山埋葬着四十多位皇帝、上千名贵族。关于邙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典故,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自己弥之际,叮嘱儿子刘庄把自己埋在黄河附近。说到这各位看官肯定会好奇,为何放着旁边钟灵毓秀的邙山不用,偏偏要长眠于河道?其实光武帝本意并非是黄河,他也钟意邙山很久,只是儿子速来叛逆,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天生反骨,处处和父亲作对,刘秀让他下海,他绝对往山上走,鉴于对刘庄的了解,这位一国之君在临走前也耍了个小心眼,说反话。

哪承想平日里叛逆的儿子,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决定满足父亲的愿望,将他葬在黄河边上。只不过,典故终究是典故,并不属于第一手史料,真正有参考价值的还是要看考古实物。光武帝的原陵地址并非秘密,位于邙山脚下,距黄河数百米处,并非此次突现的河道墓葬群。在做了一番勘测研究后,考古学家表示,虽说是当地考古史上一次在河道中发现墓葬,但是古人并非刻意为之,山川地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千年来黄河也几经河道变换,如今的脉络与汉代时并不相通。这片墓葬在建造时此处并不是河道。随着进一步揭秘,大家对这片黄河里的墓葬更加好奇,可是考古难度是个重要难题,要如何在水流、泥沙的双重阻碍下进行挖掘呢?

考古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正处于枯水期黄河水位降低,可以说是进行挖掘探墓的最好时机,但是工作人员必须争分夺秒赶在三个月后的丰水期前,完成抢救发掘。淤积的泥沙、刺骨的寒风、透心凉的河水、随时会坍塌的河床,都令挖掘工作难上加难。由于没有先例学习参考,当地文物局高度重视此次行动,联合多位文物专家开会,制定挖掘方案,最终决定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河道上先搭一座浮桥,暂时抽走附近的水。

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大多墓坑的状况如大家所预料的一样,七零八落几乎没有完整的随葬品,天无绝人之路,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继续发掘,终于发现一座较完整的大墓坑,大家也立刻来了干劲儿开始挖宝。这个长三米的墓坑果然没有让大伙失望,工作人员通过清理,挖掘出一些陶盆、陶蹲,从形制看是西汉的产物,战国时期贵族间流行彩绘陶器,到了西汉时,这种彩陶审美达到顶峰,平民陪葬品中也时常看到,这也让大家对还能挖出什么宝物而心怀憧憬。

越往下挖淤泥堆积越多,考古工作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清理,突然一位小伙子抱着一件枕头大小的神秘陪葬品,兴奋地去找队长,只见那东西好似一个窈窕飘逸的美人,在几千年岁月侵蚀下,早已不见往日神采,但她的曼妙身姿仍向世界展示着她沉淀千年的美丽与优雅,遗憾的是这个美女陶俑,是首尾分离残缺的。

刘队长当即带着工作人员,去墓坑继续挖掘,洛阳铲一下下挖着,似乎碰到了什么的东西,从泥水中刨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匹陶马,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搬动陶马,将其进行清理。只见这匹陶马高昂的挺着头颅,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他曾驰骋战场、保家卫国的英勇挺拔之姿,惟妙惟肖十分震撼,只是令工作人员惊讶的是,这匹马的四肢是四个空洞,看构造原本应是四条骏腿,可是此时却什么都没有,墓坑挖到最底处也不见四肢。这诡异的无头陶俑和无脚陶马究竟是刻意为之还是另有原因?别走开,咱们下集接着看

带着严肃的问题,考古学家们兵分两路,一部分在现场继续挖掘,另一队人赶到实验室对陶马提取物进行化验分析,实验的结果不出意料,果然马腿处没有其他不同物质,工作人员只能把这个问题暂且搁置,将眼神转向陶俑。负责挖掘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找到一个圆形不明物体,其大小痕迹刚好和陶俑吻合,由此可见这些陪葬的俑是完整的。截至第一期挖掘工作结束,出土的陶俑与陶马足足十余件,形态各异、活色生香,有的陶俑呈翩翩起舞状,有的姿态拘谨羞涩惹人怜爱,无不展示着古人精湛的雕刻技术。

随后在对这些文物进行修复研究的时候,考古学家们通过对陶俑手势对比猜测,或许在两千年前崭新的他们刚入墓时,陶马是有马蹄的,陶俑手中也拿着信物,只是材料不同,很可能是木制,于是在两千年间,经历河水的冲刷被氧化、腐蚀,早已不见踪影,空留存在过的痕迹。此次出土的陶制文物有怒目而视的骏马;代表着吉祥如意勤劳勇敢的公鸡;象征着忠诚勇猛的家犬;更形象的是还有一个陶制迷你猪圈,懒散地站着一只小猪。

考古学家介绍,之所以会出现陶制家畜这也是源于古人事如事生的心理,把墓室当做另一个家准备,所以无论是陶盆、陶锅等炊具还是陶马陶猪等牲畜都很齐全。根据陶猪的存在,考古学家们判断,这个黄河河道墓葬群乃是东汉时期的古墓。

前两年河南电视台春晚的唐宫夜宴歌舞剧火爆全网,视频里仕女装扮的小姐姐们诙谐可爱、婀娜矫健,演奏者大唐雅乐,向人们传递着盛唐的开放繁荣与辉煌。这些仕女的原型就来自于河南博物院陈列的一组唐三彩仕女俑,唐俑和此次出土的汉俑各有千秋,但风格不一,汉俑更讲究身轻如燕,唐朝以胖为美,唐俑也显得富贵可爱。

其实说到仕女俑,它们最早的诞生源自一段古代的“吃人”陋习:人殉制度,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这项陋习一直被贵族推崇。古代贵族认为生前所拥有的后也必须要带去,无论是人还是物,所以很多古墓中都藏着大量珍宝,古代女子身份地位被长期压迫,尤其是奴隶,连自己的生命权都不能把握,被迫成为“陪葬品”,陶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殉制度,很多人俑的形象就是根据墓主人生前喜爱制作的。或许这就是考古的魅力,不光会呈现历史的迷人之处,也把历史的残忍之处剥开给我们看。

节目尾声,各位看官对于黄河中央“隐藏”着千年汉墓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评论!咱们下期视频不见不散!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黄河边发现古墓群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