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陈松年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陈松年,和他两个哥哥陈延年,陈乔年相比,陈松年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要低很多。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也没有璀璨夺目的光辉。陈松年只是一个普通人...大家一起来看下陈松年吧。

和他两个哥哥陈延年,陈乔年相比,陈松年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要低很多。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也没有璀璨夺目的光辉。陈松年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命运加于他身上的却是无尽的苦痛,他先后送走了大哥、二哥、姐姐、母亲、祖母、父亲6位至亲,他承受的苦痛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深。每一次的送别对他来说都是锥心之痛。人到晚年,陈松年却念念不忘30元的恩情。

陈松年 第1张

1947年,滚滚长江之上有一艘浙江帮船在孤寂地行驶。

船头立着一个37岁的中年人,他看着浩荡的长江水却面露哀思。

5年了,他终于能带着父亲和祖母回故乡了。

他是陈松年,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这一年离“一代人杰”陈独秀离世已有5年。

5年来,陈松年一家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钱,送父亲和祖母的棺木回故乡入土为安。

陈松年的母亲是陈独秀的第一任妻子高大众。

陈独秀和高大众的结合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高大众在思想是上无法和陈独秀有共同语言,陈独秀对高大众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感情。

陈独秀又长年在外奔波,对于家庭自然是疏于照顾。孩子们的童年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这也是后来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对陈独秀生疏的原因之一。

和哥哥姐姐相比,陈松年更是不幸。哥哥姐姐还能偶尔看见父亲,而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和小姨已经私奔了。

陈松年的童年里没有父亲,一直到23岁他才第一次见到父亲陈独秀。

彼时陈独秀正被关押在南京,母亲高大众和陈松年一起去探监。陈松年没有想到父子第一次见面会是这样的情形,父亲看起来很是憔悴。

看着父亲,陈松年忍不住落下泪来,结果遭来了父亲的训斥:“哭什么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出生以后就没见过父亲,成长过程之后父亲的陪伴更无从谈起,陈松年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足够不幸了。

但是,真正的痛苦还未到来。

1927年,这一年陈松年17岁。17岁,该是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年华。

这一年,陈松年的大哥陈延年在上海牺牲。陈松年第一次品尝到了失去至亲的痛苦。

大哥去世的消息传来,祖母和母亲都悲痛欲绝。大哥的后事,只能是陈松年和姐姐陈玉莹去上海处理的。

姐弟二人到了上海,国民党反动派却不让他们收尸,陈松年姐弟俩想看大哥最后一眼也无法如愿。最后他们只能在大哥牺牲的地方烧点纸钱,大哭一场。

1928年,陈松年18岁。

这一年,他的二哥陈乔年在上海牺牲。

这一次,去上海的还是陈松年和陈玉莹。

姐姐陈玉莹无法承受连续两年失去两个亲人的事实,精神失常,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人世,年仅28岁。

刚刚成年的陈松年不得不接连面对哥哥姐姐的离世,兄弟姐妹4人最后只剩下陈松年1人。

朝夕相处的兄姐连续离世,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苦痛和孤独。死者已矣,活着的人却要承担日复一日的思念和苦痛。陈松年成了那个最不幸的人。

不久之后,母亲高大众也撒手人寰,陈松年又一次送走了自己的至亲。

陈松年去监狱里告诉父亲母亲的死讯,陈独秀一时无语,在这沉默之后,或许是歉疚,或许是后悔,或许是伤感。

对于陈松年来说,茫茫人海,自己只剩下祖母和狱中的父亲。而自己一直期望看见的父母重聚,全家团圆的场面,今生再也无望。

抗战爆发,日寇逼近南京。在社会舆论的呼吁之下,陈独秀被提前释放。

陈松年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带着祖母和一家老小去重庆和父亲团聚。

知道儿子要来,陈独秀也是非常高兴,他给陈松年的信中写道

在宜昌换船时,我必登岸接你们。你们有船便行,千万不必在宜昌候我……到重庆下船登岸到客寓,你们都必须坐轿,万万不省此小费……

信中陈独秀的絮絮叨叨,对诸多小事的反复叮嘱,让陈松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乱世之下,陈独秀已是年过半百,多年来风风雨雨,颠沛流离也让他心力交瘁,越发渴望和珍惜家人的相聚。

而陈松年和父亲聚少离多,终于有机会在西南聚首,这对他来说,同样是倍感珍惜。

到了重庆之后,一家人又辗转搬到江津。到了江津,陈独秀碍于生计还数次搬家。

陈独秀晚年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北大同学会每月300元的资助和他在《时事新报》主笔每月160元。彼时时局动乱,物价飞涨,这两笔钱即使能按时收到,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了。

而陈松年夫妇两人靠教书为生,薪金微薄,只能是勉力支撑。

在江津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好在一家人多年之后又再次相聚,亲情带来的快乐让陈家人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后来陈松年因为住处太小,上班不便,不得不搬到别处居住,但是每到假日,他都会去看望父亲和继母潘兰珍。

可惜好景不长,到江津不久,祖母便离开了人世。1942年,父亲陈独秀也病逝。

在父亲友人的帮助下,陈松年将父亲安葬在江津城外的山上。但是他却始终记得父亲临终所托“回家”

1947年,虽然时局动荡,但陈松年终于决定冒险将父亲和祖母的棺木带回故乡安庆。

为了父亲棺木的安全,陈松年用了父亲的原名“陈乾生”。这是陈独秀参加科举时用过的名字,知道的人并不多,理应是安全的。

回乡之后,在陈松年的安排之下,陈独秀被安葬在集贤关附近的深林中,和母亲高大众合葬。陈松年终于实现了父母重聚的夙愿。

没有人知道陈松年那个时候的心情,心心念念的父母重聚终于实现,可是他和父母却阴阳两隔。

安葬了父亲和祖母,陈松年的人生还要继续,他还有妻子,还有孩子。

陈松年做过很多工作,教过书,当过会计,生活过得是很艰辛。为了给孩子们凑上学的学费,陈松年咬牙卖掉了房子。

没过几年,陪伴多年的妻子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人到中年,爱妻亡故,这打击不是常人所能承受。

但是陈松年也没有时间悲伤,他看看年幼的孩子们,只能咬牙继续前行。

后来教员来安庆视察时,了解到陈松年的情况,便特批当地每个月给陈松年发30元的生活补助,并安排他进窑厂工作。

30元这个数字,今天的人或许会觉得很少,但这放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陈松年一家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晚年的陈松年谈起这“30”补助时,依然感恩地说:“多亏这每月30元的补助,我家里的四个孩子,有三个上了大学,这笔钱帮我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在物质帮助以外,这笔钱对于陈松年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代表了国家对陈家的一种肯定。

1990年,陈松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这一年,大哥陈延年去世63年,二哥陈乔年去世也有62年,距离陈独秀去世43年。

如果有另一个世界,兄弟相见,父子重聚,陈松年可以坚定地对父亲,兄长他们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全文完

本文参考资料

陈独秀子女们的命运

陈独秀的子女们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陈松年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托雷

下一篇:林楠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