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以夷制夷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04 06:47:25
文/狟先森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了日本军人和中方机场保安人员的冲突事件。这一件当时看上去不很大的事件让蒋介石联想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中日发生淞沪之战,由于战争危及到各列强在上海的利益,引起了各国驻沪使节的共同干预,结果3个月的时间,双方就达成了停战协定。这一个经验促使老蒋再次用上海来刺激列强的神经,利用外交干预,达到以夷制夷的效果。结果,对中日两国政府来说都没做好准备的淞沪战役就打响了。
01 先发制人求国际关注1937年8月份,平津刚刚失守,蒋介石估计到华北全面战争爆发不可避免,紧急增兵华北,光进驻河北的兵力就达到50个师,华北方面的战火让原本就驻扎有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上海地区充满火药味儿。老蒋明白欧美列强的基本利益盘不在华北,华北即使闹得再大,他们也不会行外交干预。但上海“是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因此老蒋才会顺势抓住8月9日的小冲突事件,来引起国际关注。8月13日那天,战争还不算大。到14日早晨,老蒋命令张治中趁日军增援部队还未到时,向被围的日军发起海陆空三路进攻,看着日军像笼中困兽,老蒋高兴地在日记里写道“惟望神圣佑我中华,使我沪战能急胜也”高兴之余,没忘记这次淞沪战役的目的。14日晚上老蒋就正式发布了《自卫抗战声明》,苦口婆心地讲中国之所以在上海作战的原因“中国之领土主权,横受日本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破坏无余。”
这话当然是讲给在上海的各国使节们听的,列强们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画外音了。8月20日左右,当老蒋听到英、美、法三国政府提出把上海作为中立区的消息后,心想日军肯定“恐慌万分”一定会考虑“英国提议调节”,暗喜自己的“以夷制夷”之术即将成功,不过老蒋要失望了。02 订中苏条约不忘求外交调停8月21日晚,老蒋突然听到日本政府拒绝英国调停的消息,看着自己的策略泡汤,内心是极为沮丧。不得已,老蒋终于决定向苏联政府求援,同意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以换取苏联的对华军事援助物资。老蒋在发动战役之初就没想让苏联扯进中日战争之局,可终究是形势不等人。不过即使这样,老蒋还是没放弃“英国调停”的外交策略。8月23日,当他听到英国大使被日军军机射成重伤时,心中暗喜,觉得“此事必于我无损,于倭不利或于全部战局有关”再次看到了外交干预的希望。等到8月30日中苏正式签约时,蒋还主动约见英国记者,解释这个条约不包含政治因素,请英国政府放心,同时不忘提醒英国政府“对于现时中日战争,有干涉必要,非完全为中国,实为谋国际整个之安全。”战争过半,老蒋依然寄希望于外交调停。03 为求国际干预坚持阵地战1937年8月下旬,日本增援部队抵达上海,战场形势开始发生逆转,党内高层主和声音高涨,但蒋介石不为之所动。一向以军人为自傲的老蒋自然不愿意订这个城下之盟,这不仅会被任意宰割,而且也将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民心。蒋介石在日记里再三强调“时至今日,除牺牲到底外,再无其他出路。”面对上海数个阵地被日军突破的现实,老蒋虽然焦虑万分,却还是一再给自己打气道“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妥协既然不可能,军事上也没大胜算,老蒋正夹在左右为难之间,自然把“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成功与否看得很重。他这时设想过派宋美龄访苏、胡适访美、蒋百里访德意,以争取外交主动,促进外国政府出面干预,调停中日战争。还没等到人派出去,国军战场已是一片惨淡之势。
这场战争到底怎么收场呢?是战略后退还是打阵地战?对于张发奎在9月份提出的“持久消耗”以利于长期抗战的战略后退的建议,蒋介石没有采纳。他和宋美龄讲得很明白“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就算到了失败的关头,还是对国际调停干预寄予希望,还是坚持着发动淞沪战役时“以夷制夷”的初衷。老蒋怎么看待自己策略失败呢?他说“倭寇一得国际动摇机会,必向我进攻,此为无可挽回之事。”到底还是日本人的野心不止造成了“以夷制夷”策略的失败呀。参考文献:(1)余子道:《淞沪战役的战略企图和作战方针论析—兼答马振犊先生》,《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2)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3)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军事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之以夷制夷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