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雨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08 17:42:56
孙大雨译《黎琊王》,1948年版。
孙大雨(1905—1997)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上海黄浦区(原南市老城厢)昼锦路一百三十三号(馆驿西弄内)一幢两层五进的大户人家,父亲孙廷翰,清朝翰林。家里延聘清末秀才做孙大雨塾师,使他五岁开蒙,读了八年四书五经。后进入新式学校青年会中学附小,并以优异成绩直升中学,课余编辑学生刊物《学生呼》。
晚年孙大雨
1922年初秋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后,孙大雨参加了“清华文学社”,后编辑《清华周刊•文艺增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校园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闻一多、梁实秋、顾一樵等,以及被闻一多称为“清华四子”的子潜孙大雨、子沅朱湘、子离饶孟侃、子惠杨世恩。文学社有小说、戏剧、诗歌三组,而多数成员偏好诗歌,诗歌就成了创作和讨论的主项。后来他们都加入徐志摩为主的新月社,成了“新月四子”。
《中国新诗库·孙大雨卷》,1990年版。
“清华四子”以诗为友,相互砥砺,情谊深笃。朱湘交不出学校伙食费,孙大雨把自己的皮马夹送进当铺予以资助。朱湘离开学校南下谋生,先到上海,却处境困难。时在北京的孙大雨得知后,写信给上海的母亲,让朱湘在昼锦路老宅免费吃住。
1924年春,蔡元培、梁启超邀请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泰翁4月12日到上海,徐志摩、郑振铎等到汇山码头迎接,下午陪同游览龙华古寺。23日到达北京,5月1日晚,开始在清华大礼堂作系列演讲,这是此次请他来中国的主要议程。正在清华高等科读书的孙大雨获悉泰氏入住清华园,前去荷花池畔后工字厅泰翁下榻处请求见面。果真受到泰戈尔的热情接待,他们用英语交流着对社会对诗歌的看法,谈兴甚浓。临别,泰翁以孟加拉文和英文,为孙大雨题词留念:“寻求真爱更要追求真理。”
也许,在这次与泰翁难忘的见面中,孙大雨也第一次见到了徐志摩。因为,泰翁在中国的所有行程,从上海、杭州、南京、济南,一直到北京,以及6月赴日本,全程都由徐志摩安排并陪同翻译,虽不能说每时每刻都在泰翁身边,但有访客则需照应。
徐志摩后来在文中写道,“承清华学校的好意,替他(泰戈尔)安排得又舒服又安闲,他在那边随便与学生们谈论人生问题”,可见有人来访,徐志摩是陪伴左右的。而1949年8月出版的《徐志摩年谱》,作者出于对当时环境的顾虑,回避了相关故实。
熟悉徐志摩和孙大雨的女作家凌叔华,也曾撰文说,年谱不提孙大雨是不该有的疏漏。陈从周曾在《记徐志摩》一文中谈及:“毕竟是年谱,因为有关体例,若干事是写不进去,更有许多是他死后的事。”所以,在徐志摩的史料中,很少出现孙大雨的相关信息。
(据《中华读书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及“圈阅”公众号观点。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原微信号及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即刻删除。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孙大雨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