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香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11 10:54:17
引言
2000年6月23日,曾经驰骋沙场、为我国解放和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耿飚与世长辞。
耿飚的遗孀赵兰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他走后,我在他的书房里写字、画画、看书,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没有离开。”言语间,满是深深地怀念和不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些情感,即便是生死都不能阻隔。而耿飚和赵香兰之间的感情,是在战火纷飞和国家发展变革中生根发芽,直至生成参天大树的。
庆阳第一位走出家门的女子
1923年,赵兰香在甘肃庆阳县钟楼巷的一个贫民家庭。虽然她出生在贫民家庭,但他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在生活上比较优越,父母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1930年,赵兰香拗不过她的软磨硬泡,不顾当时的世俗偏见,将其送到庆阳县一所女子初级小学读书,这在当时偏远而又贫瘠的庆阳来说并不多见。
后来,她又到庆阳女子高等小学读书。1937年,赵兰香从女子高等学校毕业。
1937年,红军部队将庆阳城解放。不久,赵兰香就读的学校来了三位从延安派来的干部,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从事教学工作,发动群众和党的力量。
当时,许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和害怕军队,不敢让学生上学。为了发展和培养教师,动员更多女子读书,蔡畅便聘请赵兰香担任庆阳女子高等学校教员。
就这样,正值韶华之年的赵兰香在蔡畅的影响下,冲破旧观念的藩篱,投身社会,成为了庆阳县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妇女。
赵兰香
当时,学校的师生除了上课,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和封建思想作斗争,宣传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而赵兰香的革命生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1937年1月,以县工委书记蔡畅为主任组织了庆阳民众抗日指导委员会、后援会、青年救国委员会等八个委员会和六个支部成立,并在群众中广泛发展党员,赵兰香和边兰英等人是搞宣传的支柱。
同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团129师385旅进驻庆阳。为了向群众宣传统战工作,赵兰香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白天不仅要教学,晚上还要抄抄写写,走街串户搞动员,被人赶出大门或者吃闭门羹都是常有的事。但她还是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当时,385旅一共有400多名官兵,耿飚担任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一心想上前线杀敌的耿飚被留在了后方,率部主守甘肃陇东庆阳,一时有些想法。
当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对他说:“你在后方也可以指挥嘛,可以给前方出点子啊。”又说:鸟儿有巢、婴儿有摇篮,革命要有根据地。
左二为耿飚
这次谈话使他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陇东是一个战略要地,和八路军总部所驻的陕西关中地区成犄角之势,是拱卫党中央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西南大门。
当时的耿飚虽刚过而立之年,却肩负重任,身兼五职: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参谋长、军法处长,并任庆阳县城防司令。
部队的官兵为有这样一位精明强干的指挥员而感到骄傲。在地方老百姓心目中,这位年轻英俊的八路军首长享有很高的声望。
1940年夏,赵兰香也注意到学校中来了一位打着绑腿、扎着皮带的八路军首长。对方个子高高的、浓眉大眼。虽然有些清瘦,但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一副严肃的军人姿态,说起话来却和气文雅。
校长赵文向赵兰香介绍:“这就是385旅副旅长。”于是,耿飚和赵兰香话家常,互相了解了对方的家庭和工作情况。
耿飚旧照
共产党宣传的革命思想,犹如翻越秦岭的夏季南风,携带着甘霖,浸润着陇东这块干燥的黄土地。
共同的追求走在一起
不大的县城,人们自然容易见面。起初,她与耿飚不过是老百姓与军人的关系,相遇总要互相打打招呼。
渐渐地,赵兰香感觉这位首长亲切、陈恳,没有一点官架子,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当然,那时并不使用这个词。然而,双方满意就足够了。
直到后来,她才知道两人的相识并非偶然,是赵校长和甘政委两人有意为两人牵线搭桥。
说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假如不是中国革命的曲折进程,红军来了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各自的命运将是另一种样子。
当初,在湖南醴陵老家时,耿飚的母亲曾为他物色过一个对象,耿母颇为中意。但在20年代末那场大革命中,已是共青团员的耿飚,投身农运,一心想干革命,无意解决终身大事。
而且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包办式的婚姻更令他难以接受。当时,女方家孩子多,生活苦,又逢田荒、米贵年景,家境更多艰涩,就催耿家“收亲”,并破例用小轿把叫“九儿”的姑娘送到同村的亲戚家。
耿飚与赵兰香
耿母一面要耿飚的父亲采购酒肉,一面叫耿的弟弟看住他,只等一切就绪就办喜事。在万般无奈的紧急情况下,耿飚只好带着有负深厚母爱的内疚逃婚了。
他哄着弟弟出去打鸟,他一弹弓打下一只麻雀。就在弟弟兴高采烈地捡鸟的时候,他乘机溜走了。
这之后,他组织过农民赤卫队,当过游击队长,加入红军后身经战斗考验,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
长年的火线拼杀,使他无暇考虑个人问题。然而这毕竟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生命题。长征到达陕北后,耿飚到红军大学学习。
这所学校的教室、宿舍都是窑洞的红军“最高学府”,毛泽东曾把它戏称为“仙洞”,学员们自然也就都成了“神仙”。
毛泽东叫他们在这里参“禅”悟“道”,如天下大乱,便出洞下山救苦救难。耿飚说:那时我们参的是马列主义之“禅”悟的是中国革命之“道”。
这批洞中“神仙”,多是快乐的单身汉。一方面抓紧机会努力学习深造,一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兴趣。
耿飚有一个照相机,在长征中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包括战场风光,也有俘虏群或战利品,更多则是为战友拍的生活照。
其中一次去保安的途中,他为大家拍了一张“红大学员在歌唱”的照片,由于是自拍,他本人也在其中。后来,这张照片被美国记者斯诺收入了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记》中。
平时,他们还一起下棋、聊天,而刘伯承一来就增添了欢笑。一次,刘操着四川方言说:你们这些"神仙’,天天吃素,全打光棍,可别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哟!有机会得考虑找老婆了。
有人乘兴与他开玩笑,让他公开自己的恋爱史。刘伯承一本正经地神情说:“恋爱史嘛,得由你自己去搞,听别人的那有啥意思?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找对象主要有三点。第一要找人,第二是要活人,这第三嘛,得是个女的嘛!”
他的幽默,引起一阵哄然大笑。耿飚此时找到了赵兰香,不但完全满足这三点,而日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是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耿飏和赵兰香接触得越多,心就靠得越近。
耿飚夫妇
克服困难,喜结连理
耿飚由于出身贫苦,只读过两年私塾,而爱好学习的天性,使他在繁忙的战斗间隙又读了不少书。
他向他的秘书,借来了大学课本,向高等教育发起冲击,每天晚上凭借着微弱的油灯光坚持自学。
自从认识了赵兰香,他便又多了一个帮手。后来,耿飚说那时赵兰香确实对他帮助很大。而用赵兰香的话说,是互相帮助。
从此,如豆的油灯光下,就留下了他俩互帮互学的身影。在耿飚文化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时,赵兰香的政治觉悟也日渐提高。
好事难免多磨,他们的恋爱过程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对于他俩的事情,赵兰香的父亲有着情理之中的顾虑和担忧。
老人担心军队换防,女儿也会离乡远去,他舍不得自己的独生女。尤其得知耿飚要娶走他唯一的女儿,坚决表示:“不行!”
父亲希望她能在本地找一个家境殷实、有一定身份的男子,不为贫困所累。但是要找一个当兵的,事情就难说了。
当时国难当头,兵荒马乱。军人四海为家,不知道哪天会战死沙场。其实,赵兰香也理解父亲的心情。
然而,耿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尤其是从一名钳工成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深深打动了他,她也已经暗自下定决心:“非耿飚不嫁。”
为了说服父亲,耿飚特地请来了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和地位的庆阳县商会会长来到赵兰香家做工作。
而赵兰香的母亲,则站在女儿的一边,她了解女儿,相信女儿选丈夫的眼光。母女俩一起做父亲的工作,终于说服了父亲。于是,赵兰香与耿飚喜结良缘。
1941年7月5日,赵兰香和耿飚的婚礼在庆阳女子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举行。他们婚礼简单而热烈。旅长王维舟为他们主婚,战友和亲属纷纷向他们祝贺,愿他们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耿飚一家人
耿飚和赵兰香幸福而激动。他们没有山盟海誓,也不需要甜言蜜语,他们的心为共同的理想在一起跳动。
一对新人庄重地举起酒杯,酒杯轻轻地碰在一起,发出欢快清脆的响声,他们互相勉励,一定要革命到底。
这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祝愿词,它饱含着理想、希望与憧憬,也蕴含了丰富细腻的情感,这话语至今仍在他们耳边回响。
婚后,两人住在385旅旅部的一间窑洞中。她依旧在学校读书,耿飚的工作依旧忙碌紧张。虽然生活艰苦,但感情是真挚而又融洽的。
1942年,耿飚收到调令,奔赴延安学习,随后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赵兰香骑马来到延安,并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
三年期间,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耿飚还自学了《孙子兵法》、《七子兵略》《太白阴经》《伏龙芝军事学》等古今中外军事著作。
此外,他还将日本人写的《克劳什维茨和孙子思想的研究与比较》一书,花了近40个小时抄刻油印分赠给战友。广读博览,夯实了他的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军事实践中,他的指挥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期间,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延安大学为赵兰香和每个学院都分配了指标。
耿飚拿出他的钳工手艺,给赵兰香亲手做了一部手摇纺车。赵兰香很快就成了纺织能手,一天能纺四两多线,少时曾学过钳工的耿飚,还自己拼凑了一架织袜机,一小时就能织好几双袜子。
每逢周末,在中央党校宿舍前面的空地上,耿飚便摇着纺车,帮妻子织袜子、纺棉花,耿飚甚至要比赵兰香织得更快、纺得更匀。
为了革命,牺牲小家庭
当时,经过大生产运动,边区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困难,他们便在宿舍前的一块空地上种了菜。
他们住的地方老鼠特别多,耿飚自己做了个老鼠夹子,打到的老鼠又肥又大将其埋到菜中当作肥料,结果每樱白菜都长到20多斤。他们高兴地将这些蔬菜送到伙房,用来改善大家的伙食。
耿飚身为红军的一员硝将,不甘心长期留守后方,多次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上阵杀敌。1944年秋,中央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
1944年,耿飚离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赵兰香随队在机关工作,华北、西北的大地上留下他们南征北战的足迹。
那时,虽说俩个人在一起工作,但频繁的作战和繁忙的工作,使耿飚四处奔波,长别短离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赵兰香从延安来到晋察冀,和耿飚同在一个部队中工作。但由于战事紧张,他们相聚的时间很少。只有在战争间隙,她才能来前线和耿飚见面。
每当一场战役打响,赵兰香总是一边焦急等待着从战场上传来的胜利消息,一边担心着耿飚在战场上传来胜利的消息。
之后,耿飚又经历了解放战争的硝烟,耿顺陆续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历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参谋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参谋长一野19兵团副司令员装参谋长等职务。
耿飚
打太原时,耿飚从阎锡山的老窠里缴获了一条日本狼狗。经过训练,成了军犬。赵兰香有什么情况需装通知耿飚时,便在它的脖子底下拴个小条。
很快,狼狗便很快凭嗅觉跑到耿飚身边,它成了他们之间的特派“通讯员",他们又多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联系方式。
一次,他们在宁夏北部作战时,一位蒙古族王爷提出索要军犬,耿飚为了顾全大局,显示我军的真诚大度,便忍痛割爱。
但得到的是出乎意料的回报——王爷领他在大草原上起出了国民党军特务埋下的三部军用电台,全部是印有USA的新产品,而且功率相当大。
在变动不居的战争生活中,他们的儿女相继出世,小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出生。两个孩子出生时,耿飚都不在赵兰香身边。
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他们舍弃了小家庭的温情把大女儿和大儿子送到了陇东老家,全身心地投入了革命事业。1948年,为了全身心工作,赵兰香又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作为革命者,他们命中注定要比常人经历更多的痛苦与磨难,割舍骨肉亲情是需要更大的决心。
赵香兰晚年
全国解放后,当他们接回孩子们时,发现大女儿的脚上长着疮,肿得连鞋都穿不上。回忆起这些往事,赵兰香的眼角闪动着泪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耿飚转到了外交战线,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十位驻外大使之一。赵兰香成为耿飚的助手,夫妇俩一起在这个新的领城里辛勤耕耘,播撒着友谊的种子。
全国解放时,赵兰香只有26岁,想要努力为建设新中国工作。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组织要让他们从事外交工作。
他们刚刚从山沟的军营来到北京,一时间还没有适应。饭店的地毯、弹簧床、卫生设备,让这些刚刚从军营出来的人特别不习惯。
晚上睡在床上,整个身体就像陷入“坑”里,翻个身都要花费很大力气,还要上下颤抖。坐也坐不稳,睡也睡不着。
为了适应工作上的转析,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初步掌握了英语。他和赵兰香依然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他们的身边仿佛又闪现出当年陇东土地上那一盏如豆的灯光。
在20多年的时间里,耿飚历任驻瑞典、丹麦、芬兰、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维甸、阿尔巴尼亚大使,成为著名外交家。
晚年重回结婚故地
耿飚身后,有着被他称为贤妻良母的赵兰香。他们夫妇总是那样和谐、默契,显得相得益彰。
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而请他们谈谈家庭生活,却好像讲不出多少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感情就是这样的平凡、圣洁与纯净。
耿飚和赵兰香虽然退休了,但仍然关心着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大事。每天,老两口总要坐在一起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
赵兰香一生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心中的慰藉让他们虽然到晚年依旧神清体健,出生湖南的耿飚具有南方人的热情开朗,赵兰香则拥有北方女性的稳重沉静。
然而这种性格的差异却不妨碍他们的和谐,而形成一种互补,尽管耿赚说的一个遗憾是始终没有教会赵兰香下图棋,但他们有着更多的一致,最大的一致就是都喜欢吃辣椒。
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会吃辣椒就不会革命。而他们正是一对,正是革命征途上的志同道合的伴侣。
1991年7月,正值两人结婚50周年纪念日。在这年盛夏,两人回到了阔别50年的故乡。一转眼50年过去了,他们曾经举办婚礼的那间教室还在,住过的那间窑洞还在。
当天,赵兰香一晚没有入睡。自从1942年从庆阳县城离开,他们再也没有回去过。结婚当天,耿飚送给她一句“革命到底”的礼物,她怎么也忘不了。
2000年6月23日,耿飚将军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次年,赵兰香在《世纪》双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忆我的丈夫耿飚》的文章。
在赵兰香的回忆中,他的丈夫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人民,他都永远忠诚。也正因如此,她为丈夫定下了墓志铭,只有简单四个字——耿飚将军。
2022年7月22日,赵兰香与世长辞,享年99岁。也许在天堂那边,他们又能相聚了吧。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赵兰香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