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逝世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逝世,2021年11月19日,庄严肃穆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梅厅里,一位百岁老人的遗体正接受着亲友们最后的告别,两侧摆放着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大家一起来看下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逝世吧。

2021年11月19日,庄严肃穆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梅厅里,一位百岁老人的遗体正接受着亲友们最后的告别,两侧摆放着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单位敬献的花圈、挽联。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逝世 第1张

这位已逝的105岁老人的名头可不简单,她可是终身政协委员,知名无党派人士,人称中国“最后一个贵族”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德懋,1917年出生于曲阜孔府,和她的胞弟,也就是后世“衍圣公”孔德成相依为命,1934年迁居北京。她曾见证百年中华大地的兴衰荣辱,也亲历了亲人骨血的分离聚首。

身为孔子血脉在大陆的延续,孔德懋毕生致力于推动和发展儒家思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她不断依靠自己特殊的影响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守护海峡和平,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她出生在中国最大的贵族之家,却在时代的锻造下镀上一层厚重的平民本色。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最后的贵族”,品味她那波澜起伏一生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深居90平米残破小楼 却让周润发长跪不起

北京甘家口增光路全国政协宿舍的一套90平米的旧宅里,住着孔德懋和她的儿子柯达。晚年的孔德懋一直过着朴素平淡的生活。客厅的一面墙上,居中挂着一副字:“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这个孔德懋最喜欢的宝贝,落款是“弟德成于台北”。

这栋残破的家属宿舍楼,虽然地处京畿,但比起她娘家那可还是逊色不少。身为孔子嫡传后裔的孔德懋出生于世界文化遗产“三孔”之一的孔府中。孔府香火延续2000年,被人称作“天下第一家”,每年都要迎接上百万人的瞻仰与拜谒。

2010年,电影《孔子》首映式上,一代影帝周润发,在现场数千名影迷的注视下,毕恭毕敬地跪在孔德懋身边,聆听这位老人的讲话。在最后的受礼环节,发哥庄重地向孔德懋行了一个标准的“跪拜礼”,引得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周润发的“下跪”,别有一番深意。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心目中对孔子的敬意,表达他对传统、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而孔子的精神,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也在时代的照耀下,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传承。

在这种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的塑造下,饱读诗书的孔德懋个性温婉如玉、谈吐文雅,言语尽显乐观豁达,散发着大家闺秀的底蕴和气质。

她曾经这么对晚辈说:“我们这个家族要承担特殊的文化责任。”这是她毕生从未放弃的信念和执着,哪怕年事已高,做不了太多,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她虽然一生历经不少磨难,但却从未改变心志,一生持礼,延续着孔府千年的传承。

千年古宅的童年 血浓于水的亲情

1917年2月,山东曲阜阙里街上的孔府,一个小婴孩呱呱坠地。这个小婴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孔家二小姐孔德懋。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家族府邸。孔德懋的父亲孔令贻当时就居住于此。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463间厅堂,三启六扇的黑漆大门,门额上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竖匾,向世人揭示着这个家门的荣耀。这样的宅院,孔德懋在其中生活了整整17年。

大宅门的生活是寂寞单调的,即使当时孔家已略显衰败,府内也有200-300名仆从。作为孔府二小姐,她被圈在内宅门内不得随意外出,府上则每日差遣饱读诗书的老夫子教授孩子们诗书典籍。闲暇时光,她时常和自己的姐姐弟弟,爬上孔府东墙下的大土堆,扒着墙头巴望着墙外的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血脉的传承不仅仅是孔家的家事,更是国事。孔德懋三岁时,她的父亲病逝于北京,按照惯例,只有男孩才能继承衍圣公的爵位。此时孔德懋生母王氏腹中的婴儿尚待分娩,这个还未出生的婴儿,让孔府顷刻间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王氏分娩当天,为确保万无一失,北洋军阀特地安排一位将军前来督察,就连当时的山东省省长都亲临现场,孔府外面密密麻麻布满军警,全国都在关注孔家香火的延续。

最终,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孔德懋的小弟---孔德成出生。为了迎接下一代衍圣公的降世,孔府外,放了十三响礼炮。十七天后,姐弟俩的生母王氏死于“产褥风”。从此,两个瘦小的肩膀开始独立承担起这个千年家族延续的使命。

幼弟孔德成就此世袭衍圣公,这让他和两个姐姐有些许不同,但凡当地重大的祭祀活动,弟弟孔德成都要亲身前往。而在刻意操作下,坊间流传出不少关于弟弟天赋异禀,异于常人的传说与故事。

空寂的孔府内,幼年的孔德懋与弟弟形影不离。姐大如母,小弟德成,就此成为孔德懋人生最大的亲情与慰藉。哪怕弟弟时常需要忙于各种应酬与繁文缛节,她都会耐心等待。她的德成小弟,脱下礼服后,也乐于跟在孔德懋的屁股后,开心地听着姐姐们的指挥。

那个孔府东墙的土堆,是她和弟弟间秘密的世外桃源。这个不平凡的院子里,三个孩子度过了如常人无异的童年。往后数十年,她和弟弟分离团聚再分离,历经无数磨难的孔德懋,唯一不变的,是她们姐弟间浓于血的亲情与思念。

分离于乱世,相隔于海峡

十七岁,孔德懋出嫁了。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离开孔府,也是第一次和小弟德成分离。孔家长辈们早已先后离世,大姐同样于先年出嫁,诺大的孔府,即将仅剩孔德成一人。

十五岁的“衍圣公”拿出孔府最贵重的传家宝,来做自己家姐的嫁妆。也许是对于后世姐弟两地分隔的担忧与不舍。二姐走后,孔德成大病一场,病中的孔德成,为自己取字:才余。

怀着对小弟的不舍和对新婚的憧憬,离开曲阜孔宅的孔德懋只身进京,嫁入北京的柯家。谁成想迎接她的,是一个漫长的,黑暗的婚后生活。

离开了孔府和小弟德成,孔德懋在北京过得并不好。柯家虽是书香世家,但丈夫却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齐全不说,对待起自己新婚妻子,也是不管不问,按现在的说法,可堪“家暴”。就连孔家带过去的嫁妆,都被其挥霍一空。

虽然身处柯家祖传大宅,孔德懋却没有体会到一丝家的感觉。她的内心一直被孤独与苦闷吞噬着。举目无亲的她,终日郁郁寡欢。此时远在山东的弟弟,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每一个凄苦的夜晚,她吟诵着小弟德成专门为自己寄来的诗章。旧时不甚方便的交通及不通情理的繁文缛节,让姐弟二人两地分离不能常相见。

苦闷的岁月也不乏片刻的欢愉。小弟德成大婚的那天,孔德懋再次回到曲阜,看到日趋成熟,长大成人的弟弟,看到一切都未曾改变的宅邸,她开心异常。谁承想,这样的相聚,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竟成奢望。

姐弟俩之后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 他们分别选择不同的人生,弟弟德成迁居台湾,在北京的姐姐则选择和自己的丈夫正式离婚,拥抱那个崭新的政权。自此,一道浅浅的海峡,成为横在姐弟俩之间最大的障碍。而远在曲阜的孔府,变成姐弟俩再也无法相聚的家。

四十年后,早已古稀之年的孔德懋再次回到孔府,这个她出生的地方。当地领导按曲阜风俗,热情地迎接这位孔府出嫁女儿的省亲。当汽车缓缓驶入孔府大门,孔德懋热泪盈眶。

席间,一位当地官员说:“德成先生不在家,我们替他迎接您!”明眼人都能看到举着酒杯的孔德懋双手一颤。回忆起童年在孔府的生活,孔德懋恍如隔世。心中牵挂的,还有一个远在海峡另一头的亲弟弟。

42年相隔再聚首 两岸交流画新篇

随着新中国的正式成立,中华大地上孔子仅存的两个嫡系后裔,从此天各一方,在两条平行线上渐行渐远。顶着孔子后裔的名头,普普通通的孔德懋独自带着四个孩子,在北京过着平民的生活。

这个从孔府里走出来的千金小姐,在市井生活中积蓄着惊人的能量。她挖过防空洞,扫过大街,为别人洗过衣服。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的孔德懋,学习着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哪怕是那个疯狂的年月,都不曾消磨她的斗志。在为生计奔波的她,时刻思念的,还是在海峡那一头,音讯全无的弟弟。

随着时代的发展,剑拔弩张的两岸关系逐渐开始缓和,越来越多骨肉分离的家庭,开始互相寻找彼此的音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孔德懋感受到国家的博大胸怀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决心,随即产生与弟弟取得联系的想法。

这是一封孔德懋期盼了30年的家书,她辗转找到孔家在美国的一个亲戚,请他代为转交自己的弟弟。从那天起,孔德懋每天都在期盼着收到弟弟回信的那一天。

经过无数日夜的辗转等待,孔德懋收到远在台湾的弟弟的回信。小心翼翼地打开后,果然是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信中写道:“二姐,我们总算有了直接消息,三十年的思念得到暂时的安慰。希望我们永远平安,有生之年还能有见面的机会。”

三十多年的分离,没有阻断姐弟俩对彼此的思念。即使仅凭书信联系,他们都坚信,距离他们再次相逢的时间,不会太遥远。此后数年他们继续相向而行。

在党组织的关照下,孔德懋当选为成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她开始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献言献策。同时,孔德懋开始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积极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宣传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的指针又拨到了1990年,距离他们恢复通信联系,已经过去整整9年。这一年,七十四岁的孔德懋在友人的安排下远赴日本。在一所大学的讲坛里,孔德懋静静的坐在最后一排,屏息等待着一个人影的出现,这个自己魂牵梦萦四十二年的弟弟---孔德成。

那天,七十一岁的孔德成应邀来到日本大学讲授《论语》。当操着一口娴熟的乡音的他进入演讲状态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姐姐,当时就坐在台下。两个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就这样,一个说,一个听,一个小时的演讲时间,仿佛浓缩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当孔德成得知,自己的姐姐近在咫尺时,他忽地起身,飞奔而来。望着眼前这个熟悉的白发老人,千言万语此时浓缩成一句简单的“二姐,你怎么来了!”随后,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为了这一刻,他们整整等待42年……

在孔德懋家中客厅的主墙,悬挂着她与弟弟在日本相见的大幅照片。这是她这辈子最重要的时刻,虽然这次“偶遇”多多少少有些非正式的内涵,但对于两个古稀之间的老人来说依然弥足珍贵。

晚年的孔德成经常与姐姐通话,关注的家乡的建设。2008年,长期身体不好的孔德成,病逝于台北的家中。这个孔家后裔毕生都没有能够回到自己在曲阜的家中,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弟弟的去世,让孔德懋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中,她亲自为自己的弟弟写下祭文:“黄昏北望路漫漫,小弟仙逝泪不干。魂兮归来在曲阜,叶落归根吾才安。”悲戚的文字寄托着她对弟弟深切的哀思。

如今,孔子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精神文化。这一切,离不开孔德懋这位百岁老人的推动。她多次应邀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见证并推动各国儒家文化的发展。

多年来,孔德懋推着轮椅,接待大量从海外来大陆祭祖的代表团。凭着她深厚的儒学底蕴,她持续研究和传播着儒家文化,在海峡两岸,也在两岸青年之间,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和沟通的纽带。

晚年的孔德懋多次向媒体强调,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虽然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族,但自始至终,她都以一个平民的视角和情节来看待每一个事物,如今,斯人已逝,这个百岁老人终于可以放下身边一切琐碎,去天国寻找她的弟弟。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逝世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