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怎么了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19 13:35:54
文/格子道历史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学位多的数不胜数。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还有中国电视行业“军师”的优秀头衔。
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香港沧桑》等多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
由此可见,于丹的才华和成就的确是令人仰慕的高度,然而,是什么使得拥有如此一手好牌的于丹将人生打的稀烂呢?
一、童年过于苛刻的教育
我们都说,一个人的童年教育是很重要的。
于丹说过:“我的童年是沉重的。”具体体现在:
一、研究文史的爸爸从于丹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
二、从4岁起,于丹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经典名著,即使年幼的她觉得枯燥无味也要无条件地背下来。这样严厉的家教使于丹的童年显得很沉重,也很孤独。
由此可见,于丹的童年是沉重而且无趣的,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于丹整个人显得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做的事情不一样,喜欢的不一样,于丹小时候也没有朋友,甚至不被待见,所以于丹内心深处是扭曲而纠结的,这也为后面于丹的跌下神坛打下了第一步,一个心智扭曲的人,怎么能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呢?
二、年纪尚轻便名声大噪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我们如今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如今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
于丹专门写过一本书《于丹《论语》感悟》,这便是里面的些许片段,由此可以看出,于丹对《论语》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对《论语》有着像于丹那样透彻的理解,所以,百家讲坛请于丹讲座,于丹一炮而红,甚至某一年国庆,百家讲坛连放七天于丹的节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于丹的知名度有很多还伴随着名气和百家讲坛的推动,浮躁不安,一时的热度捧红了于丹,却也让于丹模糊了双眼,忽视了人生的沉淀,开始飘忽起来。
三、热度过后的缺点一览无遗
人们喜欢于丹的口才,一是因为于丹的讲话方式通俗易懂,有趣,人们喜欢听。其次就是,于丹善用鸡汤,振奋人心。可是之后呢?当人们的热度过去了,于丹的缺点直接完全盖过了那一点点可取的地方。
第一辞藻极尽华丽,声音高亢平直,于丹太过于注重用词的华丽,以至于她的讲座一细听,根本没有内容,内涵可言;第二内容空洞,云山雾罩,仔细听听于丹的话语,你会觉得除了词语排山倒海,地毯式轰炸。
而内容却往往空白无比;第三见识浅薄,迎合世俗,用大量听出老茧的心灵鸡汤,一个劲鼓动人心;第四居高临下,自我感觉良好;第五滔滔不绝,缺乏抑扬顿挫,整场讲座要认真听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真的太过枯燥。
由此可见,于丹的讲座还有许多不足,然而过早地成名,让于丹忽略了这些,等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她的讲座千篇一律,毫无内容可言,那么,于丹自然就会被抵制了。
四、高估自己,日渐做作
缺乏能力的人,却被抬得太高,她是否会失去自我?定位不准呢?
于丹最被抵制的事情有俩件,一则“于丹伦敦撒泼”的新闻,将她拉下了神坛,于丹三天换三个房间,就是高级酒店也满足不了这个文化大师,即便提供了酒店最好的房间,还是各种挑剔。
其二,怒斥助理跟翻译,在工作期间,对助理跟翻译百般刁难,甚至当场发威,只是因为助理没有录像,和翻译打断她说话。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文化但是并不代表有教养,即便像于丹这种满腹经纶的文化人。于丹在国外的嚣张跋扈,恰好是在国内受到的待遇太好,走到哪都是高级酒店,豪车、然后身边围着一堆给她鲜花和掌声的人,在国外突然不像国内这么享受,这个文化大师就受不了。
五、终于跌下神坛,于丹正式落幕
于丹的正式跌落神坛,也是当时闹的沸沸扬扬的——被北大学子赶下讲堂。
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节目表演进入尾声,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说话,于丹刚讲了一句“我先代表大家向各位老师深深地鞠一躬。”下面便有人喊“于丹你下去。”下面的人全部应和起来,场面极其尴尬,于丹无奈下台。
自此事件后,于丹正式跌落神坛,没了什么消息。只留下一段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令人反思。
结语
如果居里夫人没有那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一连几个月忙碌在实验室中,不求速度,只求效率,一步一步的探索,怎能从一吨多重的矿物中提取出了一克纯镭。
如果爱迪生没有那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他怎能从众多的金属中选取最适合的作为灯泡的灯丝,他又怎能在他七十岁生日时自豪地说:“我已经是一百三十岁的人了。”
我们永远要脚踏实地,胜时不骄,败时不馁。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取材《于丹《论语》感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于丹怎么了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