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帝国城市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帝国城市,火灾严重的原因 自建国时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战争一直是拜占廷帝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6世纪之后,与萨珊波斯之...大家一起来看下帝国城市吧。

帝国城市 第1张

火灾严重的原因

自建国时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战争一直是拜占廷帝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6世纪之后,与萨珊波斯之间长期的拉锯战争给帝国东部的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此外,帝国东部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的安条克也是在540年被波斯人占领后焚毁的。按照普罗柯比记载,当波斯大军趁虚而入突袭该城时,尽管安条克人民奋勇抗敌,但最终被地震摧毁了城防的城市还是轻易被攻破。

波斯人则在劫掠之后毫不情地将城市付之一炬。之后,尽管查士丁尼皇帝拨款重建了城市,但是据现代学者考证,重建后安条克的城市规模已大不如前。由此可见,战争引发的火灾对城市的破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战争之外,该时期拜占廷帝国内部还存在着激烈的阶级矛盾和宗教冲突等不稳定因素。而城市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和不同阶层、信仰及社会背景人士的汇聚之地,往往是这些冲突集中爆发的场所。

这些冲突的过程时常表现为极端的暴力性,而纵火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而5世纪60年代的君士坦丁堡大火是首都遭遇的最重大火灾之一,它的发生也与人为的破坏有关。

这些人为纵火火灾是该时期火灾频发、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但是,总体看来,这一类火灾不太具有特殊性,在各地区和各时代都普遍存在。因此本文将对该时期拜占廷城市中频繁出现的非纵火失火现象作重点分析。

火灾给拜占廷帝国早期的大城市带来如此严重的破坏,其根本原因是该时期帝国的城市规模过大,远远超出当时生产力水平能够承受的范围,进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使得在火灾面前,拜占廷人虽然“有法可依”,却面临着无法“有法必依”的困境。

首先,拜占廷早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过快,很容易形成建筑物过于稠密的弊病。城市内建筑物的不合理布局是造成火灾蔓延的重大隐患。虽然法令对建筑物间隔进行了规定,但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这些规定是否在城市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而对于首都君士坦丁堡来说,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拜占廷的历史学家们曾经满怀热情地讴歌,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这座城市:“用高耸的城墙环绕它,用大量的建筑装点它。”“他意识到原来的居民对于这么一座伟大的城市来说实在太少了,于是他在南边建立了很多富丽堂皇的住宅,让那些来自旧罗马和世界各地有身份的人迁居于此……他为城市的居民供应食物,并尽力给城市提供一切的必需品。”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之下,来自于帝国各地的精英和民众蜂拥而至,使这座城市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5世纪初,许多新建的城市设施已经位于君士坦丁城墙之外,各种大型公共建筑与大小不一的居民私宅星罗棋布。这固然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但是也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隐忧。

过于密集的建筑布局十分有利于火势的蔓延,加上在很多建筑中存在着类似挂毯这样的染织物,亦或圣像这样的木质装饰,甚至家具、衣被之类的易燃品,一旦失火,借助风势,类似上文中提到的“临近的建筑也轻易地被付之一炬”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

在火势凶猛的情况下,即使借助蓄水池这样的消防设施,很多时候也难以及时灭火成功。可以说,这是该时期拜占廷城市中火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由于城市中人口过于稠密,为这些居民服务的设施无法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远离居民区和主要公共建筑。然而《市政官法》成文于拜占廷中期,当时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数量已经较早期大为减少,城市的主城墙内有许多空地存在。

但在早期却并非如此,在5—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数量大约在50—100万人之间,占据着城市的绝大多数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包房都建在城墙附近甚至之外的空地上,很难为如此庞大的人口提供基本的保障,仅是面包的运输配送就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所以,现代学者依据考古成果推断,在拜占廷早期,面包房是遍布城市各处的,而玻璃工坊、制铜工坊这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存在危险火灾隐患的设施直到中期时还会出现在君士坦丁堡的核心地区,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如加工食物的烤炉等明火设施在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袭时会引发毁灭性的次生灾害。

随着房屋倒塌,明火点燃可燃物后往往都会给城市造成严重的火情。588年安条克地震后,埃瓦格里乌斯在作品中感叹这次地震后:“尽管城内各地有许多壁炉、公共和私人的灯笼、厨房、烤炉,但是由于仁慈的上帝怜悯我们,这次城市里没有火灾发生”。

由此可见,像在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中,由地震导致明火扩散引发的火灾隐患一直存在,而在地震后不伴随火灾是比较少见的情形。而526年的安条克大地震后,拜占廷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约翰·马拉拉斯记载:“这些灾难仿佛就像预定好了一样,地震没有摧毁的建筑都在随后发生的大火中被烧为了灰烬。”最后,消防力量的相对不足也是拜占廷早期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城市管理者属下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处理火灾,但是对比城市巨大的人口基数,消防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进而影响了管控火灾的效果。

同时,在数十万人口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大量的消防隐患,人员的短缺会导致很多违反火灾管理规范的行为没有得到严格的处理。重大火灾过后,一开始在重建工作时人们还会注意按照规范防范火灾,但是时间一长便不再遵守法规,使得火灾隐患重现,并在下一场大火到来时形成新的恶性循环。

总之,除了人为的破坏外,远远超出正常范围的城市规模是5—6世纪拜占廷大城市火灾高发的主要原因。这些频繁出现的灾难正是该时期城市不合理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火灾的影响

从物质层面来说,火灾对人口稠密、建筑众多的城市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倒塌。尤其是人员的消耗对于本来就相对缺乏劳动力的帝国来说,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此外,通过这些表象我们可以分析出更为深层次的影响:火灾与该时期的战争、瘟疫和地震等一起,彻底打破了帝国先前十分脆弱但仍能勉强维持的城市运行系统。这也是拜占廷帝国及其统治下的东地中海世界在6世纪之后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后,随着帝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帝国西部的资源源源不断被运往东方,投入到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设之中。拜占廷帝国早期的皇帝们在“新罗马”建设了丝毫不逊色于罗马城的公共设施,同时还十分重视军事和基督教设施的修建,以满足该时期防卫安全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雄伟的城墙,带有巨大穹顶的教堂成为了帝国新都的标志。在东地中海其他的大城市中,这样的建设在史料中也随处可见。然而这种繁荣在6世纪之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拜占廷的大城市出现了普遍性的萎缩。

如果深究这种衰落原因的话,我们会发现,罗马和拜占廷早期的城市对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建设和维持其正常的运转都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城市实际上与自然界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一样既强大又脆弱,一旦物质条件发生改变,它们就会首先受到影响并且难以恢复元气。

在这一时期,物质条件恰恰开始发生变化:东地中海城市中林立的公共建筑很多是罗马时代的成果,这是罗马长期征服带来源源不断增量财富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罗马人的扩张达到极限之后,这种财富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

尤其是4—6世纪拜占廷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只是一场拉锯战,不但无法为帝国提供征服所带来的大量财富,反而消耗了拜占廷人巨量的资源。此外,拜占廷帝国早期对东地中海地区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获取西部地区资源基础之上的。

随着5世纪西部帝国的衰亡,东地中海城市的建设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资源获取地。就在流入财富减少的同时,该时期频繁发生的火灾和该时期的其他天灾人祸一起,对城市数百年缓慢的积累造成了迅速的消耗,破坏了城市的自我修复能力,打破了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脆弱平衡,最终导致受灾城市难以逆转地走向衰落。

它们摧毁了东地中海地区许多城市数百年积累的建设成果。在拜占廷帝国这样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古代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相对较慢,而进行大规模公共建设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建造这些大型建筑需要长时间的储备。当火灾这样的灾祸频繁出现之后,受灾城市显然不具备短时期恢复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看到修复火灾后大型公共建筑的巨大花费。叙利亚的埃瓦格里乌斯曾经记载5世纪拜占廷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皇后尤多西亚和安条克城颇有渊源。她曾经说服皇帝扩建了安条克的城墙,并且还“捐赠了二百镑的金币以修缮部分被烧毁的瓦伦斯皇帝所造的公共浴室”。

由于埃氏长期担任安条克主教的私人顾问,是长期生活在该城的名门贵族,因此他的这一记载应该是比较准确的。200镑黄金等于14400索里德金币。而据现代学者亨迪的分析,在5世纪末到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约为500—600万索里德。而英国学者琼斯以普罗柯比作品为基础得出的数字更低一些,为320万索里德。

这些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要用于军事用途。按照拜占廷军事史的重要研究者特雷德戈尔德估算,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帝国野战军数量达到了15万人左右,边防军总数要多于野战军,大约为近20万。

在6世纪上半叶,拜占廷士兵的薪酬相对稳定,一个拜占廷野战军骑兵的年俸为24索里德、步兵为20索里德,而驻防军骑兵年俸为9索里德、步兵为5索里德。从这些数据推断,拜占廷财政年收入刨去军费后剩余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一个公共浴室重建就要动辄耗费上万金币,那么重建一座,甚至数座被火灾焚毁的大城市就足以耗尽帝国每年的所得。

除了公共建筑外,因为皇帝是所有“罗马人”的保护者的传统观念,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负担被焚毁民房的修复费用。520年安条克周边地区发生大火,烧毁了大量房屋,“皇帝慷慨地拨款200镑黄金给那些被火灾波及的地区”。

这样的举动贯穿拜占廷历史的始终,在中期和晚期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记载,证明这些早期文献所言不虚。拜占廷中期的君士坦丁七世皇帝在首都圣托马斯教堂附近发生大火后,“由于他对自己所爱的公民的无比善良和爱,就像他们是他自己的亲人一样帮助所有人重建遭受破坏的房屋。人们称赞并感谢皇帝是第二位上帝”。

以史料中高频率的火灾记载来看,重建公共和私人建筑的经费无疑是极为巨大的开销。更何况该时期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同样也在损害着该地区的城市建设。瘟疫、战争和自然灾害在消耗着帝国本已十分紧张的资源。

因此,在火灾破坏之后,想把城市恢复到先前的面貌,无论从财力还是人力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受其缓慢的衰败,只能是拜占廷人无奈的选择,抑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合理变化。

从现存的拜占廷史料中我们能够看到,5—6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大城市受到了火灾的严重困扰并在人力和物力上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火灾在这一时期频繁出现在帝国的城市中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与当时拜占廷城市发展的特点密不可分。这种破坏和其他因素一起加速了帝国城市的衰落,打破了拜占廷人维持这种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巨大城市运转的能力。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帝国城市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李玲玉离婚

下一篇:永宁公主李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