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睡前小故事 > 正文

女娲和伏羲住在哪

摘要:睡前故事365收录女娲和伏羲住在哪,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张建国、蓝成云多年探寻伏牛山和桐柏山的浅山丘陵,寻找远古文明在岩石上遗留的遗迹,已对多...大家一起来看下女娲和伏羲住在哪吧。

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张建国、蓝成云多年探寻伏牛山和桐柏山的浅山丘陵,寻找远古文明在岩石上遗的遗迹,已对多处“远古文明的山”作了介绍,基本打通了通过岩石上遗存的远古文化观察远古文明的一条通道。本文所介绍的灵山,是远古文明汇集最为丰富、岩石文化最为古老、最有特色的山。

女娲和伏羲住在哪 第1张

灵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西北方11公里处,灵山原名牛心山,因山形状如牛心而得名。后山顶建祖师爷庙,山北建张爷庙,取“道观之灵意”而更名为灵山。

灵山为方城县独树镇和拐河镇的界山,山东为独树镇的戴岗行政村,山南为独树镇的烟庄行政村,西部和北部部分为拐河镇石门行政村。方城县志记载:“牛心山为伏牛山东段主峰,其南有玉皇顶、羊驼山、北有孤石滩、老青山、东有小顶山,西有垛子山、老姆庵,有中间坐着古灵山之俗语。”灵山被群山环抱,地位显赫。

灵山苍苍叠叠,主峰兀立,怪石嶙峋,悬崖峭壁,昂霄耸壑。主峰海拔613米,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气象不凡。主峰向四周辐射,形成一道道山梁,由高向低延伸;山梁之间,一条条山沟向四周放射;多条溪流顺山而下,汇入贾河。灵山四周十余平方公里的道道岭、条条沟中,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个自然村。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部落氏族演化而来的,灵山生存的远古部落,应是文化最早产生的地方。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满怀敬畏之心,继而产生了对某些特定实物的崇拜,以祈求得到演化事物的能力,族群得到庇护。渐渐地,崇拜的对象就成了氏族的标志,即“图腾”。远古人类充分利用灵山巨石磨刻出图腾雕像、爻窝、星象图等“岩石文化”,正是这些“岩石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叩开封尘在这里的远古文明的一扇门。

一、蛇图腾雕像

灵山区域,发现多处利用天然岩石磨刻的“蛇”雕像。这是远古时期,一个信仰蛇的族群崇拜的图腾。

以“蛇”为图腾,有以下几点原因。

远古时期,到处是水泽,荒野之地,适宜蛇的繁殖成长。蛇,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进攻能力很强,又十分凶残,特别是巨蟒一类,能够吞吃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活人也能吞下;还有毒蛇一类,更是咬人一口,不死即伤。人们怕它,进而敬重它,认为敬重蛇的神灵,蛇就不会伤人并转而保护人。

蛇,是一种有强大生命力的动物,冬天睡眠,春天苏醒,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类似“死而复生”的神秘动物;它的成长期,多次脱皮,脱皮一次长大一次,这种现象也令古人感到奇异。

蛇,繁殖能力非常强。繁殖的季节里,可以产下数十枚蛋,蛋的孵化率非常高。古人生活环境很差,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多生孩子,并且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人们的祈盼和心愿。人们赞美、欣赏蛇的繁殖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想要拥有像蛇一样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因此,对蛇产生了崇拜。

蛇既能在陆地上活动,又能在水中生活,还会钻洞地下生存,古人认为蛇的能量巨大,这种能力,使人感到敬畏。

人们常常看到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巨蟒或蛇的形象,由此认为是蛇的神灵掌控这一切。上述几点主要要素,中西方都曾把蛇作为崇拜的图腾。

蛇图腾是龙图腾的前身和雏形,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慢慢演变过来的。古时候,蛇与龙的形象曾经是一致的,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蛇称为“小龙”。传说中,百年的蛇为虺,百年的虺为蛟,千年的蛟为龙。

灵山有多个巨型蛇图腾岩石雕像,目前已发现的无论造型的高度、造型的威武、造型的逼真,都令人惊叹。在远古无金属器物、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把心中信仰的圣物,打磨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足见远古人类的智慧、技术已经是非常卓越的了。这些造型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的生存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

二、蛙图腾雕像

蛙图腾是人们对蛙形态的主观感受和精神表现,是一种智慧与灵感在创造中的直观表达。

“蛙”与“娲”音同,在古代文化研究中,“音近义通”是历史学家通用的原则。娲是女娲的象征,女娲造人,给人生命,所以蛙代表强大的生命力。生存繁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是人类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哲学升华。蛙因其产卵量大,有旺盛的繁殖能力,符合先民们多生育、扩大族群的心理需求。

古人生殖崇拜,认为“蛙”的形状像女性的子宫,所以崇拜蛙。神话传说中,女娲作为人类始祖母神其繁殖能力与蛙相符,人们崇敬自己的始祖母神,因而敬蛙。华中师范大学赵国华教授《中国古代史》载:“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而后再演化为生殖女神。”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滋养,蛙图腾符号衍生出新的崇拜内涵,有关蛙的神话传说更是数不胜数的。蛙图腾承载着人类早期趋吉避邪、生存繁衍等心理诉求,直到现在我国的壮族仍崇尚蛙。壮族人认为青蛙是雷王生的儿子,是雷王到人间的使者,人们把对雷王的信仰转移到蛙身上,祭祀祈祷祈求青蛙庇护,恩赐风调雨顺、安泰祥和;云南纳西族信仰的也是青蛙,认为蛙嘴大吃四方肚容万盘财,身沉稳坐江山,放在家中可镇宅庇护家人。

蟾蜍在上古神话里可是封了神的,今天人们仍然崇拜它,称蟾蜍为金蟾,生意人或供奉在店里,或供奉在家中,祈求招财进宝。民间有俗语“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认为有金蟾的地方就是聚财地。古本《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嫦娥居住的地方称为“蟾宫”,“玉蟾”更是月亮的代名词。

灵山蛙图腾有多尊,其中最为特殊的是一尊蛇和龟的合体雕像。蛇龟合体是北方之神玄武的象征,龟头朝北,蛇头朝东,蛙和蛇并列,头也朝向东。这两尊雕像体形均不算大,但含义深邃。蛙是女性象征,又代表女娲族;蛇是男性象征,又代表伏羲族,龟蛇合体又是玄武之神,三者雕像在一起,是伏羲女娲与龟三种信仰的结合体。这种“三结合”的图腾设计,说明当时信仰蛙族、蛇族的人们精神寄托高度一致,并驾齐驱。

蛙图腾在南阳其他有远古文明遗迹的山中多有发现,如:原鸭河工区梦山的石蛙;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女阴石旁被当地人称为“望天吼”的石蛙等。可见,蛙图腾在南阳分布很广泛。

三、龟图腾雕像

长期以来,在传承不息的中华文化里,龟被赋予了位高权重、长寿吉祥、通天降灵、稳重担当等美好的寓意。远古人类很早便有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龟的背部隆起好像天穹,腹部扁平如同大地,形象如天地的交合,故被认为是神兽,被崇拜。

始于伏羲时代,龟就被视为神灵了。古书记载,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献伏羲,伏羲受白色龟甲的启发,破解了《河图》的奥秘,一画开天而演八卦。自此,人们认为龟能启发人,就用龟甲占卜。

龟背上有花纹图案,人们把龟背上的花纹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模拟北极天象运转。汉代《尚书考灵曜》记载:“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蛇。”汉书的记载认同了四象中的北方是二十八宿连接在一起的龟蛇形象,这便是玄武的出处,因此龟曾被视为北极天象的象征。道教把星宿图演变成道教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

“龟”和“贵”音同,龟者贵也。在古人眼中,龟是贵人象征。《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因为对龟的崇拜,龟甲曾被作为货币使用。考古发现,尧、舜、禹时期的货币就有“龟币”(即龟甲和贝壳)。《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造龙文、马文、龟文之币。”可见龟币在历史上,使用时间之长。两汉时期,县官以上官员才能用龟形印章;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服装上才有资格配龟形袋子(龟袋是金色的);“金龟婿”,代指身份地位高贵的女婿。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的象征。

1924年,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一只彩陶壶,壶身绘有四肢造型各异的乌龟图案,由此,考古专家认定龟是4500年前该地先民崇拜的图腾;山东大汶口曾出土20多件龟甲;安徽含山县出土一件距今5000年的精美玉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紧邻灵山),出土了刻有符号的龟甲。

在南阳的民间神话里就有龟与伏羲、女娲的渊源传说。相传,伏羲女娲是兄妹,一日,两兄妹上山打柴,途经一条河时遇见一只巨龟,巨龟说天将降灾祸,人类会灭绝,到时速来找它。灾难果然降临,山崩地裂,其他人类皆亡,巨龟将伏羲兄妹含入口中,避过一劫。之后伏羲兄妹在玄元洞结为夫妻,繁衍后代。由此可见龟在远古人类心中的地位。又有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时大龟主动让女娲将其四肢砍下,支撑天地。两个神话中,龟都参与了拯救人类的壮举,因此受到上古人类的崇拜。灵山周围有多尊龟雕像。

四、生殖崇拜图腾

生殖崇拜的男根巨石图腾雕像,在灵山表现得尤为突出,介绍两尊:

第一尊是这里发现的最大的生殖崇拜雕像,位于灵山东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顺主峰下延的一道山梁上巨石林立,在海拔423米,北纬33°24′0″、东经113°2′35″的山梁正脊,一块巨大独石被磨刻成男根状,高7.6米,圆柱半径5.1米,分为两节,上节磨刻为圆形,似男性阴茎的龟头,稍细;下面一节粗壮,上下部分都磨刻有凹槽,并有不规则爻窝图案。

第二尊位于灵山主峰正东的一道山梁半腰(属独树镇戴岗与烟庄两村交界处),海拔340米,北纬33°24′8″、东经113°2′46″处。三块独石呈黑青色,南北一字并列,每块独石相距3米。最南边的独石打磨成男根状,高3.2米,圆柱体,直径1.5米,分为两节,上部圆形,顶端有一凹槽,似尿道。男根北边还有两块并列的独石。

五、灵山大祭坛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奋斗的历史。自然界诞生了人类,养育了人类,但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地震和山洪的暴发,寒流的侵扰,山火的燃烧,凶猛野兽的威胁等等,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规律知之甚少。遇到灾祸时,感到神秘而恐怖,就认为日月运行、风云变幻、雪落霜降,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着,这种力量被人类视为神灵,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类为了趋吉避邪,躲避灾难,延续生命,祈求自然界神灵的保护,慢慢地远古祭祀就这样开始了。祭祀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寻求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祭祀的对象很多,祭天、祭地、祭本族先人及英雄等等。人们需求的目的不一样,所以祭祀对象就千差万别,特别是本民族信仰的图腾,是祭祀的主要对象。

灵山祭场有多处。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蛇、蛙,也就是说祭祀族群信仰的蛇图腾、蛙图腾。祭场的设计和建造是有目的性的,祭祀的主体是蛇、蛙,因而围绕蛇。

六、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石屋

远古人类,居住环境是很艰难的,关于远古人类的住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洞穴)。”《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人防雨雪、冷暖,还要防禽兽、虫蛇,把居住当成生存大事。一部分人构木为巢,就是在大树上建鸟巢一样的住房,另一部分人找洞穴、挖洞穴而居。灵山是远古人类主要聚集地,树上建巢因年代久远是无法保存的,但洞穴能保存下来。考察灵山,发现了多处巨石挤压而形成的石洞,有些洞内石壁上还磨刻有符号,这是人类远古时期居住地遗址。

这些岩洞是借用天然岩石之形态加工而成。大自然鬼斧神工,洞穴的产生从地质学上分析,其一是地壳运动的沉降作用,地面凸起或凹陷使一些大型岩石滚落、挤压,形成洞穴;其二是水流或冰川侵噬岩石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灵山的洞穴都不是很大,基本是巨石滚落相互挤压、依靠而形成的。远古人类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利用天然形成的巨石空隙,打磨修饰、堵塞石缝,作为避风遮雨住宿之地。这些地方简单、狭小,但解决了原始人类居住的需求,是大自然恩赐给远古人类的天然住地。

灵山还有磨刻建造的石屋。灵山东北方向、张爷庙所在山梁的东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海拔248米之处建造了一座石屋。这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高5米、南北长8.5米、东西宽8米。石屋从南部开门,门高1.9米、宽1.2米,也是从南门开挖,逐渐深入。全洞南北深4.8米、东西宽2.4米、高2米。洞的上方,四壁打磨得平整,洞内净面积11.52平方米。西侧洞壁上磨刻有一幅太阳“O”形、月亮“☽”形的图案。石屋顶部,有多幅磨刻的圆形爻窝排列符号图案,非常清晰完好。还有一幅圆盘状的日晷图案。

这座石屋在远古时代是非常恢宏气派的,只有族群最高统治者才有能力组织实施,因此应是一位“王”级人物所建,也是“王”级人物的住室。那么这位“王”是谁呢?把信仰“蛇”“蛙”的伏羲、女娲族联系起来,那么石屋应是当时首领伏羲氏、女娲的住室。从南阳发现的多块女娲捧月亮、伏羲捧太阳的汉画像石,可以联想石屋内的太阳、月亮图案,很可能指的是伏羲、女娲。

七、伏羲女娲在灵山的推断

笔者认为,距今八千年到一万年左右的圣贤、三皇之首伏羲氏、女娲就生活在灵山,这是结合古书典籍记载和灵山发现的蛇、蛙、龟等岩石文化而得出的结论。万事万物皆有根,伏羲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文化之根,根的诞生地在灵山。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口耳相传的古史传说时代。一部分是周代以后文字记载的“信史”。口史传说、信史记载同样是历史。三皇五帝是远古时“口史”中流传下来的历史,近代考古出土的很多文物充分证明三皇五帝时代是真实存在的史实。灵山岩石上磨刻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是谁的历史呢?又是谁的信仰呢?这需要“从根扒起”。

南阳区域流传许多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如伏羲身穿树叶、头上长角;伏羲女娲滚磨盘石下山兄妹成亲;女娲用黄土造人,七彩石补天等等。很多地方还建有女娲庙、三皇庙,祭祀女娲神、伏羲爷。汉代的画像石南阳出土最多,其中有部分画像石刻画的是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纠缠在一起的画像。1988年7月,南阳市西郊麒麟岗发掘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墓顶盖上雕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南阳市紫山朱王桥、东关石化二厂、卧龙区英庄等地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并有女娲捧月、伏羲捧日的画像。可见伏羲、女娲是华夏文明的开辟者、拓荒者、创始者,南阳是他们重要的生存活动之地。

传说和典籍记载,伏羲居“宛丘”,伏羲氏是中国人祖。但因历史太过久远,“宛丘”在哪,自古争议很大。作者认为,南阳在远古时期就称“宛”,宋代历史学家罗泌《国史·国名纪·巳》记载“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意思是说,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候,现在的南阳境内有一个部落称“宛”,郁郁葱葱,林壑优美,称为华国。可见南阳称宛历史非常久远。宛丘,什么叫丘,字典上解释丘即“小土山”,连绵成片的小土山叫丘陵。在南阳浅山丘陵的岩石上有大量三皇五帝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证明“宛丘”就是南阳区域的丘陵,平原地区是不具备“丘”的条件的,“伏羲居宛丘”,说的就是伏羲生活在宛地丘陵之上。

再从典籍中找一找。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在外,他看到一座纪念祖先的庙内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壁画,发出了“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之。”的感慨。《列子》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春秋战国的典籍记载了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秦汉以后,文献记载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的就更为广泛。东汉文学家王延寿诗中写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雎盯。”三国时期,曹植有诗写伏羲、女娲,“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西晋《帝王世纪》、唐代《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女娲氏代立,亦风姓,蛇身人首。”还有很多关于伏羲、女娲的蛇信仰散记在历史的典籍中,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灵山图腾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深层空间。口耳相传的“口史”和文字记载的“信史”,都指向是伏羲、女娲时代以“蛇”“蛙”“龟”为图腾。

灵山不仅有多尊蛇图腾雕像、蛙的图腾雕像、龟的图腾雕像,还有龟、蛇连体图腾雕像、蛇蛙并立的图腾雕像,更有专门祭祀“蛇”“蛙”的巨石祭场。这些足以说明,远古时期灵山居住之王,就是伏羲、女娲。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七千年》上册第22页记载:“南阳淅川坑南文化可能是大地湾文化及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的部分源头”。第42页记载:“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年前,南阳盆地淅川一带的先民,他们和漯河贾湖先民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属于不同支系,他们的后代一支沿西汉水而进,一支穿越秦岭沿渭水西进,大约在8000-7000年之间形成了大地湾文化”。在对方城灵山考察之后,我们可以说早在一万年前,伏羲、女娲文化已经在南阳产生了,伏羲、女娲的后人从南阳到达了甘肃的大地湾,把这种文化也带到了大地湾;甘肃天水市卦台山上的太极图、日晷、龙图腾等文化现象在南阳的南召、方城等地更早出现,并被我们一一找到。

2020年,以白振国为首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古文明保护研究中心,在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寻找到石龛内的远古时期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雕像,作者以《远古石刻的“三皇”》为题撰写研究性文章刊发于河南日报(2020年10月28日)。文化学者白振国先生、郭起华先生按语写到:“南阳岩石文的发现、试读,南阳黄山考古的发掘展示,都在证实着:远古石刻的‘三皇’,存在于神农之前,卓立于神农之上,超然于神农之外的远古信仰”。灵山新发现验证了两人的判断。

发现灵山远古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说明远古时期居住在此的首领信仰的就是蛇、蛙、龟。蛇图腾之族以伏羲为首领,蛙图腾之族以女娲为首领;伏羲、女娲成为夫妻,结为一体,“蛇”“蛙”就成为统一的图腾,后演变为“蛇”图腾,再演变为“龙”图腾。灵山上的“蛇”“蛙”“龟”图腾等岩石文化,正是伏羲、女娲时代留下的,其制作者指向伏羲、女娲;典籍记载的伏羲、女娲信仰蛇、蛙、龟是真实的。灵山岩石上留下了至今未泯灭的清晰的文化痕迹,对灵山“蛇”“蛙”“龟”等图腾的考察,印证中华文化之祖、三皇之首伏羲、女娲居住在灵山,生活在灵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主要发源于灵山。

本文记述了灵山上的部分远古遗迹。探寻研究灵山远古文明还在路上。灵山岩石文化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一座远古岩石文化的展览馆,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域,提供了扎实的、鲜活的实物证据。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女娲和伏羲住在哪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