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传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27 13:06:14
提起宋朝著名的将领,除了最近很火的《满江红》里的岳飞,就是杨家将和杨门女将们,受到评书、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比如说佘太君百岁挂帅、杨六郎镇守边关、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杨宗保阵前招亲,甚至据说就连金庸笔下的杨过,也是杨家将的第十三代传人。
很多人会有疑问,这杨家将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问题很难回答,虽然杨家的英雄好汉们深入人心,但是以前清代的时候,有位著名的学者章学诚便总结过:“如果《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么《杨家将演义》恐怕是三分实、而七分虚。”
也就是说,要从史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其实有一大半是虚构的。
比如说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老令公杨业,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和现实中就有很大的不同!
评书戏剧里的杨老令公,一直都是大宋功臣、抗辽英雄的形象。但是根据正史记载,在杨业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而且是最能打仗的这段时间,从20岁到40岁,都不是为大宋效力,而是为北汉效力。那他后来怎么成为北宋名将,一代英雄的呢?您别着急,听我慢慢跟您说!
我们从杨业一生用过的三个名字入手,分别是杨重贵、刘继业和杨业,实际上,杨业一生用过的这三个名字,基本上代表了他的三个重要阶段,也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一生。
原名叫杨重贵
根据文献记载,杨业的原名叫杨重贵,他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人,他的父亲叫杨弘信,在麟州当地很有钱,趁着五代战乱的年代,占据着麟州,自称刺史。
杨重贵从小性格豪爽,仗义行侠,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据说每次打猎回来,所得猎物往往比别人多好几倍。他曾经对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
改名叫刘继业
他后来为什么改名叫刘继业呢?史书记载:“幼事北汉世祖,遂更赐以名。”杨重贵在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被他的父亲杨弘信,送到北汉的开国之君刘崇那里去了。
等到杨重贵长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北汉皇帝刘崇手下当兵,因为作战骁勇,不断被提拔,一直做到了建雄军节度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在此期间,杨重贵为北汉多次立下战功,战无不胜,被称为“无敌”。
“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宋史·杨业传》
北汉皇帝刘崇看到杨重贵这么骁勇,特别喜爱,给他赐姓“刘”,改名叫刘继业,这就是他第二个名字的由来。
他非常擅长打仗,多次带兵击退来犯之敌,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最巅峰的20多年,一直是做为北汉名将,为北汉效力的。
再次改名叫杨业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讨伐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国主投降,刘继业也归降了宋朝。
宋太宗一看刘继业投降,太高兴了,马上给他改名,不能叫刘继业了,恢复姓杨,“继”字不要了,原来是继承北汉的事业,可是现在北汉都让大宋打下来了,但是“业”字保留了,改了名字叫杨业。
也就是说,从杨业归宋开始,他就结束了他使用了二十多年的名字刘继业,改名叫杨业了。
历史上真实的杨业与潘美
杨业归宋以后,宋太宗认为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让他带兵驻守在宋朝的北部边陲,职务是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代州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代州和辽人占领的朔州、应州交界,是抗辽第一线。三交城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也是辽宋之间的一个战略要地。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宋史·杨业传》
杨业还有一个上级,他的名字叫潘美。
宋灭北汉以后,宋太宗曾经任命潘美也驻守在边关,与杨业一起承担抗辽的任务。
潘美这个人在《杨家将》里面给他多加了一个字,叫潘仁美,实际上这个人的原名叫潘美。他是北宋的开国功勋,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交情都很好,后来是整个山西地区的大宋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杨业是他的副将,两人是这样一个关系。
潘美与杨业以上下级的关系,共同参加过两场重大战役,一场是雁门关之战,另一场是宋太宗组织的雍熙北伐。后来《杨家将》里他们的恩怨情仇,也是从这里来的。
1.雁门关之战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耶律贤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雁门关。
当时宋军在这一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是潘美,副将是杨业。
面对辽军十万铁骑,潘美和杨业商量对策,决定不能和他们正面冲突,于是由杨业率领着几百个轻骑兵,从小路绕到雁门关的北边,从背后突袭辽军,和潘美的大军南北夹击。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宋史·杨业传》
辽军看到宋军从南北两个方向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乱了手脚,四散逃命,被宋军杀得东倒西歪,死伤惨重。辽国一员贵族将领被杀,一员将领被擒获。这一仗,杨业大显神威,从战后辽军的反应来看,雁门关大战以后,辽兵只要看到杨业的军旗就逃了。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宋史·杨业传》
2.雍熙北伐
又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病死,他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辽圣宗年仅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宋太宗见辽国政局发生变动,认为机会来了,决计出兵收复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军攻辽,总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东路由大将曹彬带领主力部队,向幽州前进;中路由田重进率领,攻取河北西北部等地;西路由潘美率领,攻取山西北部各地。杨业也在西路军中,做潘美的副将。
战争之初,宋军占有优势,特别是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进展神速,连续攻克了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马邑)、朔(今山西朔州)四个州,宋军可以说是形势大好。
可是,号称北宋第一名将的曹彬,他所率领的东路军却在岐沟(今河北涿州西南)吃了败仗,被辽军的耶律休哥断了粮道,遭到了惨败。
这一下,让宋太宗赵光义慌了,因为他主要把宝押在东路军上的,东路军是主力军,现在主力军受损严重,宋太宗一下信心不足了,于是下令中路军、西路军暂时撤退。
中路军在收到后撤的命令以后,几天之内就撤回了定州,而西路军的主力,也撤回了代州。
但是,赵光义在下了让西路军撤退的命令以后,随即又给西路军下了一道命令,让西路军出关,把已经占领的云、应、寰、朔四州的老百姓迁徙到内地。
“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宋史·杨业传》
让西路军再次出击的做法,实在太过冒险。首先是人数上,辽军有十几万大军,而宋朝的西路军只有几万人。
其次是在这段时间里,辽军又重新占领了寰州,还把主力放在了寰州,寰州在这四州一个中心的位置,距离云、应、朔州都很近,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发兵向其它几州支援,这就为宋军的营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总之这次的营救工作是险而又险。
杨业在接到命令以后,他琢磨了很长时间,最后想出了一个稳妥的办法。
杨业提出,既然现在辽军的主力在寰州,宋军就应该避开其主力,向寰州东边的应州进军。此时,在寰州的辽军主力,必会往应州方面去救援,那么西边的云、朔两州,当地的守将就能趁机把边民内迁到宋朝境内。
简而言之,这一招就叫做声东击西、避实就虚。
然后边民在内迁途中,要经过石碣谷这个地方,石碣谷是朔州通往代州的一条狭窄的山路。杨业还提出,要事先安排上千名弓弩手在谷口,以对付有可能追来的辽军骑兵。
杨业的这个计划,本来是个两全的方案,如果辽军主力上当,向东北方向去援救应州,那么西边的云、朔两州的边民,就可以趁机撤退到宋朝境内。万一宋军的意图被辽军识破,它驻守在寰州不走,那么就将计就计,先掩护应州的军民向后撤。无论如何,由于西路军的主力不和辽军的主力交战,就算是边民内迁的计划部分的失败,那宋军的主力也可以保存下来。
可以说杨业提出了一个非常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说是可以载入战争史册的一个典型战例。但是这么好的一个计策,却遭到了反对。
反对这个计策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监军王侁(shēn),还有一个是将领刘文裕。
所谓的监军是皇帝派来监督整个部队的军事行动的,监军在形式上和主帅潘美是同等的地位,但是他比主帅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他是皇帝的亲信,是皇帝派到前线,负责监督主要的军事将领的。
监军王侁不同意杨业的作战方略,他是这么说的: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宋史·王侁传》
王侁责备杨业胆小怕事,说杨业手里有几万精兵,还要在石碣谷这个地方埋伏起来,这也太胆小了。
然后这个监军王侁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主张宋军要大张旗鼓地正面攻击,找辽军主力交战。
杨业听到以后马上就说,辽军气势正盛,不可以与之正面迎战。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宋史·杨业传》
要知道在当时,宋军已经兵败如山倒,辽军气势如虹,而且双方在兵力上相差悬殊,辽军有十几万人,宋军只有几万人。这样一个作战方案,完全就是飞蛾扑火。
可是王侁紧接着说了非常重的话:
“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杨业传》
你杨业的绰号可是叫“杨无敌”,你这么大的名气,现在遇到敌人以后,你竟然不敢打,你难道说和朝廷有二心吗?
我们知道,杨业是北汉的降将,他对这种话题是很敏感的,所以这就逼得杨业不得不表态,所以杨业说:“我不是怕死,我只是觉得让士兵们去白白送死,这样很不值得,既然你们这样来责难我,那么我就先一步战死。”
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宋史·杨业传》
监军王侁的这个主动出击的方案,同时还得到了当时的另外一个将领刘文裕的赞同。两个人都主张,让杨业大张旗鼓地出关,正面迎敌。
而这个时候作为主帅的潘美没有表态。
本来杨业提出避实就虚的打法,还是有一定成功的可能性的,而王侁、刘文裕提出让杨业正面出击,而潘美也没有支持杨业这一边。
在这种情况下,杨业被逼无奈,只能出击迎敌。
杨业知道此战必败,可是他还是想安排得尽量周严一点,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所以他临行之前,杨业对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说:“请你们二位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以北)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等我退到这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和你们提前埋伏好的军队汇合,我们夹击辽兵,假如不这样做,那么我带的士兵,一个也活不下来。”潘美和王侁听完后,都答应了杨业的要求。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宋史·杨业传》
在正史记载中,杨业流泪的次数不多,除了北汉灭亡那次,然后就是这一次,踏上生死之战前在王侁、潘美面前流泪恳求。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流泪!
杨业率军慷慨出击,与耶律斜轸率领的辽军精锐在朔州相遇,经过半天的浴血厮杀,杨业的军队几乎死伤殆尽,率领少数人突围,退到陈家谷,这个时候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手下没有多少士兵了。
不过杨业觉得,如果陈家谷有人接应他,他应当说还可以一战,结果到了陈家谷以后,原来商定好的王侁、潘美的部队,一个都不见,全部跑光了。没有援军,杨业没有办法,只好率领残军再战。
后面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辽史》说杨业在陈家谷被辽兵用箭射下马来,然后被俘。被俘之后的情况,一种说法是曾被耶律斜轸羞辱,三天后自然死亡;另一种说法是拒绝治疗,绝食而死。
《宋史》的记载要壮烈得多,杨业陷入绝境之后,对手下将士说:“你们都有父亲母亲老婆孩子,跟着我死没有意义,回去报效天子吧!”然而所有人都不肯走,最后手下的士兵几乎都打光了,只剩下杨业自己,他身上受了数十处伤,还手刃了几十个敌人,最后他的马受伤不能跑了,杨业这才被俘了。杨业在被俘以后,绝食三日,不治身亡。
后世为什么把“潘仁美”认作是杀死杨业的最大责任人?
杨业死后,宋太宗是非常伤心的,下令要进行追究,把监军王侁的全家都发配到了新疆,这是很重的处罚。然后把主帅潘美降了三级。
按照当时的律例来看,宋太宗是偏袒了潘美,重处罚了王侁。因为监军的责任是很大,可是主帅也有责任,如果因为杨业战死,两个人要是论罪,应该是都有罪过,可是宋太宗保了潘美,重处分了王侁。
所以后来人一看,这个王侁是有过错,可是全家给发配到新疆去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潘美就降了三级,处罚也太轻了。所以大家就觉得这事不公平,时间长了大家就会议论,这潘美如何如何的不好,时间长了,就把杨业之死的责任人,归到潘美身上去了。
而且后世编书的时候,皇帝控制着舆论,你要是在书里面骂皇上,说宋太宗瞎指挥,非要让已经撤回来的西路军再次出击,还设置监军什么的,这些话都是不让说的,说了搞不好掉脑袋。可是大家又都同情杨业、崇拜杨业,编书的时候也需要找一个对立面,王侁已经得到处罚了,宋太宗又不能议论,潘美就是最好的对立面。就这么一点点流传,民间就有种说法,潘美把杨家将给害死了。
所以今天回头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潘美根本不是评书里、戏剧里描述的那样,所以咱们每个人听评书也好,看影视剧也好,不必太较真,这些艺术作品就是逗你一乐,它里边写的,跟真实的历史史实,未必是一回事。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杨业传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