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甘氏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30 14:57:45
甘熙宅第位于南捕厅,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它建成于清嘉庆四年(1799)春,相传是甘熙之父甘福始建,取名“友恭堂”,后经甘熙续建并形成后日之规模,俗称“九十九间半”。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时称“甘熙宅第”。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最古老土著之一
甘熙宅第规制齐整,地域宽广,整个建筑群的砖雕门额、花厅、绣楼等基本保存完好。门前的楹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以及大厅中悬挂的“友恭堂”匾额、“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堂联,很好地概括了它的历史和主人的精神境界。甘家堂号“友恭”,意即兄友弟恭、相亲相爱及以诗书教子孙,以孝义传家政。友恭堂,既是家族议事、接待宾客、节庆祭祀、婚丧活动的场所,更是甘氏家族精神所在: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以“友恭”为家训,产生凝聚力,使得家族和睦。
甘家祖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东晋时甘氏的封地在建康(今南京)南郊的小丹阳(时称于湖)。明代末年甘氏迁至南京城(今南京老城区),因经商致富。金陵甘氏是南京最古老的土著之一,是南京人的骄傲。
甘福:藏书在于“用”
甘熙宅第有一座藏书楼名为“津逮楼”,由甘福所建,仿造天一阁式样,上下各三楹。“津逮”二字语出《水经注》,“津逮”亦作“津达”,常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
甘福(1768—1834),字德基,号梦六,又号保彝,官至按察司经历衔。他惜老怜贫,乐善好施,在民间享有很好的口碑。自甘福之后,家族中的辈分皆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取五行相生之道。甘福有子二,甘煦(1792—1863)及甘熙(1797—1852)。甘福编有《津逮楼书目》18卷。他曾在诗中写道:“吴山越水几遨游,四十年来费苦搜。插架非徒供秘玩,研经愿与企前修。香薰芸简频收拾,夜爇兰膏细校雠。从此老怀堪告慰,左图右史复何求。”道出了藏书在于“用”的理念。
在《白下琐言》中,叙述了父亲收集图书和建设津逮楼的经过:“家大人性嗜书,往来吴越间,遍搜善本,积至十余万卷,于宅之东筑津逮楼以藏之。……家大人四十年间勤加搜访,宝若珠玑,悉为传经而计,并亲定训约:‘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出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后之子孙可忘所自来耶。”
津逮楼落成时,在外任职的甘煦作诗祝贺,并表示自己“却愧风尘多废学,归田他日好研求”“烟波一舸乐徜徉,万卷归来手自装”。
甘福去世后,甘煦、甘熙撰《梦六府君(甘福)行述》,追忆父亲在藏书楼读书的情景:“春秋之暇……登楼静坐,浏览群书,见有嘉言懿行,辄手录之,积帙逾五六寸,曰保彝斋日记。”
后来,津逮楼由甘熙扩建,藏书量也随之大大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甘熙“增筑书舍数楹,兄将各砖嵌诸壁间,颜其屋曰‘卅六宋砖之室’”。这些宋砖共有三十六块,是道光五年(1825)甘熙之兄甘煦任安徽太平府(府治遗址在今安徽当涂县)教谕时,从宝应县(今江苏宝应县)教谕手中获得的。甘熙对三十六块宋砖一一考证,认为“文字古雅、精神完具者有十四砖”。因为甘熙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曾国藩曾经赠给甘熙一副按察司经历衔对联:“高楼百尺南朝迹;甓舍一舟北宋砖”,把藏书楼和“卅六宋砖之室”都写了进去。
甘家后人知道古籍善本的价值,因此在1951年变卖旧宅的时候,族人经过商议,一致决定将所收藏的书籍、刻版,连同刻有“津逮楼藏书”字样的柏木书框书籍捐赠给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一来可以告慰祖先,二来有利于读者阅读。
甘熙:耗费40年完成巨著《白下琐言》
甘熙是金陵甘氏由商入仕的杰出代表人物,因其在家族中最有名望,故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宅第”命名至今。他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户部广东司道员等,著有《白下琐言》《建康实录》《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咏汇编》等文集。深受清代“考据”之风尚影响的甘熙,借助津逮楼十余万卷藏书,耗费四十年记录和考证,遍访金陵山川河流、园林街景及风土人情,撰成一部笔记体文献巨著《白下琐言》。
《白下琐言》始撰于清嘉庆(1796—1820)中期,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专记金陵山水、名人遗事等,详细查考利病、沿革,内容包括名胜古迹、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人情等,共570多则,是研究明清金陵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被今天的学者评价为继顾起元《客座赘语》之后的另外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天,金陵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有好事者想要在神策门外沿城开河,提议将后湖的湖水西通入长江。为此,甘熙撰写《后湖水道考》一文。他指出:一旦开后湖,江上的船队借势即可进逼钟山,直捣省城之背,威胁整座城官民的生死性命。使得朝廷终止了这项工程计划。他还提出“禁青龙诸山开采,浚秦淮支河”等建议,得到了采纳。
甘熙的堂弟甘勳,也是一位学者。在清军收复了被太平军占领的金陵后,他复建了五间藏书房,并称之为“复庐”。甘勳(1841—1897),字元焕,号复庐,一字绍存,晚号岘叟,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著有《金陵氏族谱》《金陵耆旧述闻》《江宁艺文考略》《江宁金石旁征》《莫愁湖志》等,又应聘参与修《同治上江两县志》《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勘校《建康实录》等。清同治七年(1868),甘元焕与侯宗海结为好友。侯宗海(1826—1907),字杏楼,江浦县(今属浦口区)陡岗乡湖里钱人,幼年勤学苦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入县学,同治六年(1867)拔贡。他在甘氏家中教书达20余年,由此得以便利阅读大量珍贵的乡邦文献,并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经验。
清光绪十七年(1891),侯宗海在甘元焕的支持下,将县志《光绪江浦埤乘》编纂成书。
虽说甘熙所著的《白下琐言》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就已经完成,但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才出现江宁傅崧生筑野堂刻本。而且,原先的十五卷只剩下了八卷。1926年,甘熙的侄孙甘鋐,经过百般辛苦终于找到了书版,并添补两卷加以补刻,才使得这一部记录晚清金陵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 金戈 选自南京出版社《金陵世家》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南京甘氏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