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挖掘
- 睡前小故事
- 2023-07-30 14:59:12
文|蓝橙说史
1974年的春天,陕西遭遇大旱,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西杨村生产队长带领村民们到处找水井,最后在一处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石滩,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圈,对身边的村民说:
“就这里吧,挖!”
在当时这些村民的心里,这个地方应该是地下水概率最大的地方,在干旱中急红了眼的老百姓,还没等话音落下,就轮开了锄头。
当挖到一米多深时,他们发现,地下竟然挖出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一锄头下去,甚至能撞出火星来。
“是不是挖出砖瓦窑来了?”
不怪村民们这么想,过去这一带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凭借有限的经验,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定是砖瓦窑的窑顶。
实际上,这层红土,正是兵马俑坑封土的夯土层。
为了砸开这层红土,两名壮硕的村民轮番上阵,终于把土层刨了个大洞。
越过红土层,工程进展加快,很快就挖到了地下四米。
1974年3月29日,随着又一锄头挥下,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出土了,随后,一块块碎片,一节节残肢相继露出,这一奇特现象终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啥玩意?一个砖瓦窑咋还有这些烂东西?”一个青年嘀咕一声,顺手把一节残肢甩了出去。
“砖瓦窑嘛,还能没点破烂货?快挖吧。”生产队长一边解释一边催促,他们的当务之急,依然是找水源。
村民们根本不懂得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埋藏在地下2000年的兵马俑军阵,也并没有在出土的第一时间就引起重视。
实际上,从兵马俑残片第一次从地下露出,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式被挖掘,经历了相当多的波折。
1、挖井的生产队为何不上报?
挖出残片的打井队,根本不会想到这些“胳膊腿”是来自2000年前的秦始皇陵,他们一开始还以为下面埋了个砖瓦窑。
但随着挖出的东西越来越多,打井队员们心里也泛起了嘀咕。
不久,有人就挖出了一个完整的陶制人头,只见那头颅头顶上长角,二目圆睁,禁闭的嘴唇上方是两撮卷翘的八字须,面目狰狞可怕。
“瓦爷!”第一个发现陶制头颅的人,吓得大声惊呼。
瓦爷在当地属于神佛的一种,是祭拜的神仙。看到这样一个形象恐怖的头像,大伙第一个反应就是挖出了“瓦爷”。
“我看咱们挖的不是砖瓦窑,是个神庙摊子,要不砖瓦窑咋会有瓦爷的神像?”
这一判断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但因为迫于找水,即便是挖到这,还是没有引起打井人的注意,他们继续往下挖,期待能尽快挖出水源来。
但让他们失望和意外的是,水源迟迟挖不出来,可出土的物件却越来越离奇。
从陶制人形残肢,到青砖铺成的平面台基,再到无数绿色的青铜箭头和残缺的弩机,这些物品无一不向外界传达着一个信息:
这里并非是砖瓦窑,也不是神庙,这里埋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然而,附近村民的认知达不到这个层面。打井队从地下挖出青砖一事,在村子里广泛传播,但他们不知道这砖有何文化价值,只知道这可能是古时候的东西。
既然是古物,那就是好东西,听说这青砖做枕头,可以避免灾祸,延年益寿。
出于这种想法,被打井队挖出来的青砖很快被哄抢一空,大家纷纷抱回家,清洗干净,塞入了炕头、被窝。
有个小青年,对这些青砖不感兴趣,他偷偷的来到井下,从泥土里扒拉出一些不起眼的青铜箭头,趁人不备,脱下身上的破褂子一包,然后直奔附近三里村的废铜烂铁收购站。
在这里,他以14.4元的价格,把几公斤青铜箭头全部售出。
当他得意的从收购站回到村里时,村民才恍然大悟,一边悔恨一边大骂:这小子真有心计!
骂完后,大家蜂拥到井底,希望再挖出一些破铜烂铁去倒卖,结果什么都没有了。
就这样,西杨村“瓦爷”出现一事,沸沸扬扬了好一阵子之后,再次回归沉寂。
在干旱中艰难生存的老百姓,依然继续努力的寻找着水源。
兵马俑的现世,再次被推迟,直到这件事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2、考古队怎么迟迟找不到边界?
这个人叫房树民,是临潼县的水管员,他听说西杨村打井队已经打到地下五米,却连个水星都没见到,他内心充满了疑惑,决定亲自去看看。
他先找到了生产队长,问他:“这口井为啥还不出水?是不是打到死线上去了?”
生产队长也不明白,他只好回答房树民:“不像是死线,可不知为啥,打出了好多瓦爷。”
听到这儿,房树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什么瓦爷?
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房树民终于看到了那些青砖陶俑。
这房树民有一些文物知识,看到这些东西以后,他联想到距离这里不远的秦始皇陵,顿觉这些可能是极有价值的国宝。
“这井不能再挖下去了。”交代完生产队长,房树民连忙赶到了县文化馆。
就这样,西洋村出土了大量秦代青砖陶俑的事儿,终于被官方知晓。
再后来,一名新闻社记者将这件事发表到了新华社内刊,这篇文章一下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在领导人和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1974年7月中旬,西杨村古代遗址挖掘工作正式启动。
这次考古工作和以往都不同,以前发现的墓葬坑,范围都不算大,很容易就能确定边界。
但这次,考古人员进入工地后,却迟迟找不到俑坑的边际在哪里。
其实一开始,考古队并没有将这处俑坑和秦始皇陵联系在一起,毕竟按常理推断,一般陪葬俑坑都会紧挨陵墓,而西杨村这口井所在的位置,距离秦始皇陵有1.5公里。
而且按过去的发掘经验,即便这里是秦始皇陵陪葬的俑坑,那也不会有多大的规模,估计最多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全部挖掘完毕。
可没想到发掘了半个月下来,连俑坑的边都没摸着。
考古队员全都一脸懵:怎么还有没边的俑坑?
其实凡是陪葬坑,一定会有边有角,只不过这边角大的已经超过了考古人员的想象。
当考古队已经将俑坑扩展到四百平方米,还没找到边界时,他们心里都没谱了。
考古队向上级汇报情况,并要求增派人手,随后不久,上级再派三名考古队员到了现场。
这三名队员一进入工地,就开始用考古探铲进行打孔钻探。
所谓考古探铲,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洛阳铲。
这种铲,是由古代盗墓贼发明的,用这种铲探查墓葬所在,不用把墓锨开,只要用铲在地下打个小孔,通过带出的土层和其他物质,就可以分析出底下埋葬的是什么。
有些有经验的老手,只要将铲打下去,凭借发出的声音和手中的感觉,就可以对地下的一切了如指掌。
上世纪20年代末,考古学在中国兴起,洛阳铲也被加以改进,成为考古工作者专用工具。
队员们沿井口,每间隔三米就向下钻探,探。铲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一直都是“地下有俑,地下有俑…”
当探铲已打探到离打井位置100米处,仍然发出底下有俑的信息,这回他们再次懵掉了。
3、神秘老人指点迷津,他到底什么来头?
考古队员不敢再探下去了,他们先是对铲的的作用发生怀疑,接着是对铲带出的信息是否真实产生怀疑,最后,考古队员对自己本身的考古知识都产生了疑问。
正当大家茫然四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时,一个神秘老汉出现在工地。
其实这个老人前几天就来了,他年逾七旬,一头白发,当考古队员在不断的勘探挖掘时。他就斜坐在不远处的大树下,眯着眼睛望向工地。
由于他不声不响,离得又远,所以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注意到他。
中间有几天,他曾经问过考古队员,你探的地方有没有?
但正在忙碌的考古队员,并没有抬头和他聊天,于是老汉怏怏离去。
直到探到100米的时候,老汉又走到一名考古队员面前,问他,你探的地方有没有?
这名考古队员叫程学华,本来迟迟定不到边,就让人疲惫又烦闷,哪有功夫和老头解释。
于是他头也没抬,并没好气地反问一句,“你看有没有?”
但这次老汉没有离去,他眯着眼睛,微微一笑,对程学华说:“你跟我来。”
程学华抬起头,看着老人鹤发童颜,颇有几分仙气,不由自主地放下探铲,就随他向西走去了。
一直走到大约离井口200米的地方,老汉停了下来,他面带笑容的说:“你不用探了,我告诉你,俑坑的边,就在这里。”
“啥?”
程学华睁大了眼睛,他看着老汉胸有成竹的样子,却依然不敢相信。“你这老头不是在开玩笑吧?”
“信不信由你。”老头依然微笑,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消失在坑边的柿树林,从此再也没见过他的踪影。
第二天,程学华按照老汉指点的位置,半信半疑的开始钻探,果然发现,在这个地方的一边是有陶片的,往西,则没有陶俑的踪迹。
一年以后,整个俑坑被揭开,事实证明,
这位白发老人所指的位置,竟然完全正确。
那么这个神秘的老人到底是谁呢?什么来头?
考古人员进行了种种的猜测。
有的说他曾经多次参加过挖墓取土,像风水先生一样,见过地下的陶俑。
还有人说他在此打过井,曾经找来找去,对这里情况有所了解。
也有人估计是不是老人的祖宗,给他留下过关于秦俑和陵墓的文字资料,甚至会不会他们的祖辈曾以盗墓为生。
但不管如何猜测,这件事已经无从考证。
半年后,考古人员终于全部了解到这个俑坑的真实面目。
这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宽62米,距离地表4-6米的庞大俑坑。俑坑之中,共有6000个左右武士形象的陶俑组成的军阵。
考古队将这个俑坑命名为一号坑。
1975年7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的消息,这支阵容肃整的庞大地下军团,终于重见天日,和世界打了个招呼。
世界为之震惊,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然而,让考古队没想到的是,一年以后,在他们打算在一号坑东北方盖一间职工宿舍时,竟然再次发现地下有陶俑出现。
随后,二号坑,三号坑接连被发现,这时考古队员才明白,原来这是隶属于秦始皇的三军仪仗啊!
资料来源:岳南《复活的军团》
以上就是睡前故事365小编整理的关于兵马俑挖掘的睡前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