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名人

栾书的故事

中文名:栾书 别名:栾傀、栾伯 国籍:晋国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573年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战略指挥家 主要成就:巧夺郑国,联吴制楚 主要事迹:激化国内诸多矛盾,导致暴发内乱 谥号:武

人物介绍:

栾书(?-前573年),姓,氏,谥曰,人称栾武子,生年不详,晋景公、晋厉公时期执政大臣、统帅。

祖父栾枝,父亲栾盾。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十一年(前589年),参与晋齐鞍之战,大胜之。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栾书官拜中军将,十五年(前585年),栾书率师救郑国,迫楚国退军,伐楚国的盟友蔡国。又击败秦国,屡建功勋。晋厉公指使外嬖胥童数人杀死“三郤”(郤至、郤锜、郤犨),胥童乘势将栾书、荀偃劫持,后被厉公赦还。栾书联合荀偃趁厉公出游,诛胥童,将厉公囚禁,六天后,将厉公杀死,立孙周为晋悼公。栾书去世后,韩厥任中军元帅。遗物有《栾书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栾书历任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三朝,并于前587年到前573年担任正卿。他才能卓越,从谏如流,颇识大体,却又口蜜腹剑,包藏祸心,为保卫自己的权威与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激化国内诸多矛盾,导致晋国内乱暴发。最终被晋悼公废黜,生死不明。


中文名:栾书

别名:栾傀、栾伯

国籍:晋国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573年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战略指挥家

主要成就:巧夺郑国,联吴制楚

主要事迹:激化国内诸多矛盾,导致暴发内乱

谥号:武

人物简介

栾书(?—约卒于前573年):姬姓,栾氏(一作架氏),名书,一名傀,谥号武。(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书。)时人尊称栾伯,即栾武子。栾枝之孙,栾盾之子,士匄亲家。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能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栾氏家族振兴的奠基人,世卿世禄制的坚决拥护者。他执政时期将晋楚争霸战争再度推向高潮。

人生历程

家世背景

栾氏本为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孙名宾,封于栾邑(一作架,今河北栾城一带),公孙宾另立宗庙,为栾氏,称栾宾。之后的晋国爆发大规模内乱。曲沃代翼过程中,栾氏的地位仍很显赫却又十分尴尬,栾宾辅佐公子成师治理曲沃,栾共叔(即栾共子,名成)支持晋侯,甚至最后为保卫晋侯而战死(一说栾成未死,而是被曲沃军俘虏)。毕竟是国家忠良,栾氏在晋武公灭掉原晋国大宗后,地位有增无减。到晋献公时,栾氏坚决拥护公子重耳,反对骊姬。献公死后,里克为乱,杀死奚齐、卓子。里克等与公子党欲拥立重耳,重耳婉言推辞,里克改立惠公。晋惠公即位,里克等权臣被杀,栾氏家族因政治立场不同之故,并不被晋惠公所重用。

前636年,重耳回国,沉默了十几年的栾氏再度兴起。前633年,晋文公扩大军队编制,建立三军,设置六卿,在朝中寻觅贤能担任国卿。栾氏宗主——栾枝是道德、才能都堪称一流的贤臣,大夫赵衰赞之曰:“贞慎”!文公便从赵衰之言,以栾枝为下军将。前618年,栾枝已死,晋国因新老贵族争权而发生内乱,赵盾提拔栾枝之子栾盾入六卿。

比之其父,栾盾低调木讷,饱受赵盾排挤、打压。在其任卿的二十年间,无论栾盾战功有多高,资历有多厚,赵盾就是熟视无睹。赵盾一直安排栾盾在下军中上班,使栾氏长期处于“非主流”世卿的尴尬地位,对政策的制定、战争的攻防、外交的纵横基本够不上资格。

经过栾枝、栾盾两代人在六卿当中的经营,栾氏基本预定了六卿中的一个席位,这种地位对于非主流的卿族来说并不稳定。栾盾在下军中兢兢业业的工作,还庆幸没有让赵盾挑出毛病。

初出茅庐

前601年,一代枭雄赵盾逝世,执政之位由亲信郤缺接任。栾盾终于可以期待出头之日,时日却所剩无几。不久栾盾也故去,其子栾书继立为栾氏之主。这是一个朝气蓬勃、怀揣着伟大理想的政坛新星,从此告别栾氏宗子的身份,独自扛起栾氏振兴的重担。时晋国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郤缺 中军佐 荀林父
上军将 先榖 上军佐 士会
下军将 赵朔 下军佐 栾书

然而,眼前的一切令年纪轻轻又急于想创出一番成绩的栾书颇为失望,原来父亲在朝中给他留下的仅仅是一个下卿的空位,一个完全够不上决策层的尴尬地位。

年轻的栾书总结:父亲身前不善于广结人缘,以至于处处碰壁。自己要想振兴栾氏家族,就必须至少寻找到一个靠得住的盟友,以免被其他的强族抛弃甚至吞并。此时栾书的直属上司正是赵盾之子赵朔(同在下军:赵朔为下军将,栾书为下军佐)。在与赵朔的密切交往中,栾书感觉赵朔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作风强硬霸道,栾书便紧靠这位同自己资历相若,家族势力却要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上司,二人情投意合,从此结下非常要好的同僚关系。很快,栾书得到了赵朔的青睐。

栾书背靠赵氏,取得赵朔的认可与信任,也博得了当权者郤缺的欣赏(郤氏与赵氏属世交),抹去父亲一生不得志的阴影不再是梦想。

然而,随着与赵朔友情的加深,栾书也卷入赵氏内讧之中。赵盾死后,赵朔继父为卿。而赵盾身前感激赵姬之栽培,将赵姬所生三子全部拉入朝中为大夫,还专门创造一个新官职——公族大夫,并将自己赵氏宗主之位让予赵姬第二子赵括(春秋时期的赵括,非纸上谈兵之赵括),令赵括统帅赵盾的家族封邑与军队。

赵盾死后,赵氏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族势力依然控制绛都周围,盘根错节,诸卿无不小心。栾书与赵朔交好遭到赵同、赵括的反对。赵同、赵括始终奉行赵盾执政时的家族路线——亲于先氏、郤氏;压制荀氏、士氏、排挤栾氏、胥氏。对于赵朔与栾书交往过密就不幸犯了赵家的大忌。

赵朔在赵家虽官衔最高(为卿),却受到几个父兄(赵括为宗主)的掣肘。当栾书与赵朔的关系日渐亲密时,遭到了以赵同、赵括等人的一致声讨甚至胁迫。

前597年初(亦可能为前598年末),正卿郤缺驾鹤而去,其副手荀林父执政,六卿的人员配备面临重组。

贵族们又集聚朝堂,商讨晋国目睹着赵同、赵括在朝中不可一世;郤克、步扬等待着优惠政策的垂青;荀林父、荀首兄弟得宠于先君(即晋成公);先榖在军中统调大军;士会、士渥浊在高层出谋划策。栾书,这位栾氏嗣卿似乎一直就被人不屑、无视。

荀林父为国家的最高执政官,其意志也主导着此次人事大调整,此外。赵同、赵括及党羽先榖则拥有最强的实力,这股势力也左右国家机器的运作。

依传统,栾书为栾枝之孙,栾盾之子,栾枝、栾盾皆为卿。既无大过,栾书为卿顺理成章,然而情形出现了些许变故。

赵同、赵括本就厌恶栾书。这时候,已经别为邯郸氏的赵旃也跳出来与本家人共语,申请为卿。这就让荀林父犯难了。荀林父为执政自不用说;先榖为赵氏死党;士会才德兼备,人见人爱;郤克是郤缺嗣卿;赵朔则更是不可能。如此看来,赵旃若要担任卿士,六卿当中他唯一可能取代的卿就是资历尚浅且家底薄弱的栾书。

赵同、赵括皆提出要以赵旃为下军佐,这样就可以将晋国的下军彻底变为赵氏的财产,同时亦可以排挤栾书,一石二鸟。栾氏的卿位面临危机。

危难时刻,本着压制赵氏,复兴荀氏心理的荀林父顶住强压,要求一切按部就班。最终在荀林父的关照下,栾书保住卿位,赵旃则只为大夫,闷闷不乐。

邲战显才

郤缺的死讯传播开来,晋国人员重组。兴奋的楚庄王意识到机不可失,于是整顿朝务,便迅速调动大军北上讨伐郑国,以窥视晋国。

听闻楚庄王北上的消息,荀林父作为国家最高指挥官,对晋国统治阶级进行一次大整合,将晋国三军六卿将佐及诸大夫如下:

中军将 荀林父 中军佐 先榖 大夫 赵括 赵婴齐
上军将 士会 上军佐 郤克 大夫 巩朔 韩穿
下军将 赵朔 下军佐 栾书 大夫 荀首 赵同
司马 韩厥

这是荀林父所代表的荀氏两大家族崛起的开始,荀林父重组内阁,也就是这套看似强大却隐藏内斗祸根的豪华阵容造就了晋国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一场败仗。

荀林父出道早,位居高位。然而在晋襄公死后,虽高居中军佐一职却饱受压制。赵盾死前,依然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强拉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仍居中军佐。如今郤缺亦亡,荀林父终于修成正果,长期受压制的心境终于敞开。

荀林父执政,先榖、士会得到惯性提升,郤克的受聘颇显高调,直接超越赵朔、栾书,位居上军佐。一方面自然是郤缺身前处事的圆滑,但如果没有赵朔、栾书的让贤可能性不大。

总之,郤克、赵朔、栾书三人在这次诸卿重组中,表现出难得的团结。三个刚刚出道的政坛新星,都将以此作为政治生涯的起点,三人大有携手共举大业,“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势。

荀林父仓促间整顿了内务,便率领晋军主力南下,三军六卿六大夫悉数出征,此时已是夏日。晋军屯兵于黄河北岸,听闻楚庄王已经包围郑国,且郑襄公已经派遣子良向楚国请降。严峻的形势令晋军阵营中的人们各抒己见,表面上分成两大派:

⒈主和派:执政荀林父、以及士会、郤克、赵朔、栾书等诸多卿大夫,他们一致认为楚军气势如虹,晋军不宜与之决战。

⒉主战派:中军佐先榖,及赵同、赵括等人,他们坚持,出征就是要找对手打仗的,打赢了回国领赏,就算战死也是条好汉。

这次争论实为晋国新老贵族的一次摩擦,貌似是荀氏家族(荀林父、荀首)崛起与昔日赵盾内阁成员(先榖、赵同、赵括)的口舌之争,其争论的本质却已超越战争本身。先榖、赵同、赵括之流太过刚愎,导致晋国如此不和,又如何与楚国决战呢?

平心而论,晋军与楚军决战不合时宜,连栾书与赵朔、郤克三人都不赞同作战,拥护荀林父。将帅正处于会议高潮之时,郑襄公派使臣皇戌到晋营,报告局势:“我们向楚国投降是担心被灭,对晋绝毫无二心。当前楚军连连得胜,已是骄傲之卒;在位征战长达半年,已是一支疲惫之师;楚军现在戒备也不严,如果你们攻击他们,我们郑国做你们的后援,一定能击败楚军!”

皇戌一段话说得主战派心痒,先榖主张采纳郑国的建议:“打败楚国,收服郑国,抢夺战利品,机会来了,咱们一定得答应!”赵同、赵括也在一旁煽风点火。

沉默了许久的栾书终于发话了,一番独观大略之言:

第一,楚国自灭庸国(楚庄王亲政后的第一战)以来,楚王时刻教导国人:人民的生活不容易,祸患随时可能到来,应当时刻警惕,不可懈怠;时刻警告的军队:胜利不能永远保持,商纣百战百胜,最终灭亡。应当继续发扬楚国先人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风。并劝勉国人:人民的生计要靠勤勉,勤勉就不会贫乏。“骄”之说并不成立。

第二,先大夫狐偃曾经说过:“出兵打仗,理直就气壮,理曲就气衰”。现在我们晋国的行为不合乎道德,而贸然和楚国作战。我们师出无名,所以理亏,楚军理直。所以,“老”之说亦不成立。

第三,楚国国君的卫队分为二广,每广有一卒,每卒又分成两“偏”。每次作战,右广从早晨负责到中午,左广则从中午负责到黄昏。晚上,是左右近臣按次序轮流职夜,以防备以外。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分工,楚军“无备”之说也不成立。

第四,子良(公子去疾)是郑国贤臣。师叔,在楚国居高位。现在师叔在郑国结盟,子良在楚营结盟,郑国附楚绝非权宜之计。皇戌来劝我们与楚军决战,自己持观望态度,居心叵测。郑国人是拿晋楚决战的结果来决定他们的外交立场。所以郑国人的话语绝对靠不住。

栾书的一席话,从军事、政治、外交三个方面将当时的局势分析得透彻清晰,体现一个大政治家的雄才与洞察力。简短的话语却饱含天下时局的变化,令人钦佩不已。语音刚落,赵朔不禁赞叹道:“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栾书的金玉良言,未能得到荀林父的重视。荀林父已被杂乱无章的争论折腾得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战还是和?进还是退?一头雾水。哪怕是士会“有备无患”这样的基本备战策略,荀林父也无法接受。

军前会议依然争不出个结果来,也不可能争得出结果。崛起中的荀氏与走下坡路的赵氏之间有着根本矛盾。国内争不出结果,大家就在国外折腾。荀林父主和,赵同、先榖就主战,结果晋国的军事行动堪称离谱。

本就乱得像一锅粥,晋国人当中又钻出个捣蛋派:赵旃与魏锜。赵旃、魏锜与荀林父有瓜葛,巴不得荀林父兵败。二人借口出使楚营,向楚军求和,荀林父欣然批准。赵旃、魏锜前往楚营不但向楚庄王宣战,而且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楚庄王大怒,率领楚军追杀二人。不久,孙叔敖号令全军向晋军发动袭击。

荀林父还在中军大营中徘徊,只闻排山倒海的声势和近处兵荒马乱,荀林父不禁一颤。手下人报告荀林父:楚军发动了突袭。荀林父大惊失色,号令三军:“率先渡过黄河者有赏!”这道糊涂军令,让晋军连狙击敌人的可能性都没了。晋兵一窝蜂的向黄河岸边涌来。

晋军输得一败涂地,除开上军表现尚可外,中军、下军都遭重创。栾书与赵朔、赵同等人一并沉默了。

柳暗花明

邲之战结束,晋国惨败!以屈辱、难堪的方式交出中原霸权,楚庄王乘机率领楚国大军北上,饮马黄河,其势光耀万世。

另一方面,晋军回国,元帅荀林父请求晋景公赐其一死以谢罪,景公正欲同意,大夫士渥浊反对认为杀死荀林父会使晋国进一步衰落,晋景公赦免荀林父之罪,命其官居原职。其余诸卿皆作深刻检讨……

前596年秋,也就是邲之战结束的第二年,时任中军佐之职的先榖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居然招赤狄攻打晋国本土。后事情败露,国家政治多事之秋,岂容有如此引狼入室之举?晋景公宣布先榖在邲之战擅离职守以及此次通敌卖国,二罪并罚,杀先榖,灭先氏。

先榖倒台后,诸卿职位依次提升。正卿荀林父利用手中职权,将弟弟荀首拉入六卿,智氏首次入六卿,为下军将。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荀林父 中军佐 士会
上军将 郤克 上军佐 赵朔
下军将 荀首 下军佐 栾书

当诸卿都在共享着先氏灭亡带来的利益时,似乎大家都忘记了栾书,他的职务不变,未见高升。受到如此待遇,栾书只能隐忍不发,毕竟荀首是执政荀林父幼弟,也是先君晋成公最宠信的大夫,且在去年的邲之战中,作为下军大夫的荀首在战争逆境中表现出的迎难而上远比自己这个下军佐要光彩得多。

前594年,正卿荀林父退出政坛(或者去世),其子荀庚继父为中行氏之主,随武子士会执政,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士会 中军佐 郤克
上军将 赵朔 上军佐 荀首
下军将 荀庚 下军佐 栾书

在荀林父死后,其子荀庚直接将下军,其余诸卿地位依次提升,惟独栾书稳居下军佐一职,就这样栾书再度被当权派“遗忘”。

前592年,郤克出使齐国被辱,回到晋国,屡次上书讨伐齐国,晋景公不从。郤克嗔怒,士会深恐郤氏为乱于国,宣布告老。其子士燮继之为范氏之主,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郤克 中军佐 赵朔
上军将 荀首 上军佐 荀庚
下军将 士燮 下军佐 栾书

士会告老,诸卿都各获得了一级的提高。这一切变迁只在栾书的身上没有任何产生。一次次被当权派忽略,最终量变产生质变,就在5年前与自己同在下军工作的赵朔如今已高居中军佐,与郤克同理朝政。而栾书依旧在下军佐的岗位上默默无闻。

面对如此坎坷之仕途,栾书无能为力。然而,这正是黎明前的黑暗,由于盟友郤氏与赵氏的当权,栾书的地位即将实现新的飞跃。

前590年左右,晋国中军佐赵朔突然辞世(《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朔于前597年被杀属赵国史料的杜撰,不可取),从此赵朔便没有任何事迹留下,只留有一子——赵武(即赵氏孤儿),至多不过三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能够对政局造成什么影响呢?

赵朔之死使赵、栾、郤三家的合力大大削弱,尤其是赵同、赵括代理赵武执掌家门令郤克、栾书非常不适应。郤克本着对赵盾的感恩之情,还是将赵同拉入六卿行列,但与前些年荀首、荀庚、士燮入卿就担任下军将不同:栾书升至下军将,赵同为下军佐,辅助栾书。

赵氏的地位已不及栾书,这是郤克对栾书与赵氏的亲密产生了部分质变。栾书终于看到了希望。

辅佐郤克

赵朔之死宣布赵氏与郤氏、栾氏的亲密关系逐步疏远。无奈之下,郤克、栾书决定抛下了赵氏,携手起航。

栾书只位居下军将,却是郤克执政国家最得力的助手,是郤氏对抗荀氏、范氏的强力盟友。栾书抱稳郤氏,唯郤元帅马首是瞻。在此后,无论是内政、外交还是征战,栾氏都不可或缺。

前592年,晋景公为缓和齐、晋矛盾,派时任中军佐的郤克前往齐国争盟,栾书则委任其族人栾京庐跟随郤克同往。不想郤克竟被齐顷公戏弄,气急败坏,愤恨离开齐国,并将对齐外交事宜全权委托于栾京庐办理。结果,栾京庐不负郤克所托,成功争取齐国来盟。

会盟只能暂缓齐、晋矛盾。

前589年,齐顷公攻略鲁、卫,季文子、石成子求救于晋景公。齐晋决战之机已经成熟,曾经使齐受辱的郤克也力主攻讨齐国以援鲁、卫。但国内的反战势力也不容忽视,栾书坚决站在了郤克的立场,不仅仅给予军事支援,还亲自带兵与郤克、士燮一并出征。此战中,郤克勇猛,三军用命,晋军一举大败齐顷公。(鞌之战)

齐军惨败后,郤克将主要精力都投入于平衡国内世卿大族利益。前588年,齐顷公对晋国进行国事访问,宣布着晋、齐再度媾和的时代来临。齐国的附晋给其余诸侯树立了榜样,晋国重新成为北方的重心。国内的诸卿皆在国势再兴之际,再度激起了诸卿争夺利益的冲动。郤克欲扩军,以此作为缓和贵族的矛盾,而晋景公在鞌之战后不禁有些飘飘然,一个大国之君的身份与荣耀已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

这一年末,晋景公借口奖赏鞌之战中建立功勋的大夫,韩厥、赵括、韩穿、士朔、赵旃、荀骓都为卿。其中,家族势力最强的赵氏(原氏、屏氏、邯郸氏)与荀氏(荀氏大宗、中行氏、智氏)各有三人为卿,崛起中的士氏(士氏大宗、范氏)、韩氏也有两人入选。时十二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郤克 中军佐 荀首 新中军将 韩厥 新中军佐 赵括
上军将 荀庚 上军佐 士燮 新上军将 士朔 新上军佐 韩穿
下军将 栾书 下军佐 赵同 新下军将 荀骓 新下军佐 赵旃

跃居正卿

前587年,正卿郤克已经难以维持生命(《东周列国志》解释为郤克在鞌之战中所受之箭伤复发),考虑到郤氏家族的未来,临终前的郤克实在不放心荀氏叔侄。郤克死后该由中军佐荀首执政,荀首之后则由其侄荀庚接任。想到这里,郤克认为荀首、荀庚都是政敌,很有可能对国君与郤氏不利。

这些年,只有栾书是一如既往的拥护自己,也只有栾书才能够担当起晋国元帅之职,郤克向晋景公及朝中诸卿请示,栾书昔日做人八面玲珑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除开赵同、赵括大家都不反对栾书为正卿,更关键的,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对手——赵氏。

于是,在郤克的力主下,栾书以下军将的身份,一步登天,将中军,继而统帅三军,并身兼执政大夫,至此拉开了栾书执政的序幕。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荀首 新中军将 韩厥 新中军佐 赵括
上军将 荀庚 上军佐 士燮 新上军将 士朔 新上军佐 韩穿
下军将 赵同 下军佐 郤锜 新下军将 荀骓 新下军佐 赵旃

栾书作为郤克的接班人,怀揣着和睦诸卿的政治理想,以便于与楚国争霸。执政初期的主要纲领便是继承郤克时代的特色:将晋国高层打造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为了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栾书也是煞费苦心的。

作为一个已在晋国诸卿当中的政治家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卿大夫,已然洞悉晋国诸卿的几大派系:⒈二荀:即智庄子与中行宣子以及荀氏所控如魏氏、籍氏等诸多幕僚;⒉赵氏:赵同、赵括、赵婴齐以及韩厥组成的政治联盟;⒊范氏:士会的儿子士燮(范氏)、士鲂(彘氏)、士雃(刘氏)与士氏大宗构成的家族集团;⒋栾郤:由栾书、郤锜以及郤氏大家族在互生共利驱使下促成政治联合体。

为和谐、团结下属,为表示愿与晋国任何家族势力合作的理想,栾书找寻另外三大势力的着力点。最终,栾书将其余三代集团的代表——荀首、士燮、韩厥共聚一堂。四人成为构建栾书内阁的基石。\

攻略荆楚

稍稍整顿内政,栾书继承了郤克的地位,要将郤克为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前587年11月,楚国联盟内部矛盾激化,郑国与许国发生边境冲突,郑国与许国大打出手,令许国叫苦不迭。都是自家盟友,让楚共王很为难。栾书趁着楚国联盟内讧之际,决定管管这桩“闲事”,悍然打出“救许伐郑”的旗号,率领荀首、士燮南下,子反率师驰援郑国,拉开了栾书争霸的序幕。

巧夺郑国

与许国不同,郑国多一份反骨,栾书之意就在于策反郑国,挑拨离间、借力打力是栾书的拿手好戏。许国得到了晋国的口头协助,腰杆更硬。许灵公与郑悼公去楚国要楚共王评理,共王害怕许国继续亲晋,牺牲郑国的利益。郑国败诉,楚国拘留郑悼公、子国及皇戌一行,不想这正中了栾书声东击西之计,栾书对许国实无兴趣,他更希望得到郑国。郑悼公回国后,对楚国的判罚忿忿不平,命子游前往晋国,请求结盟。栾书欣然接受。

前586年8月,晋、郑会盟于垂棘。11月,栾书辅佐晋景公与齐顷公、鲁成公、郑悼公、卫定公、曹宣公及邾、杞国君会盟于虫牢,向楚国炫耀战略胜利。

郑国倒向晋国,楚国无法容忍。楚共王命令尹子重出师伐郑国,郑悼公向晋国求救,正卿栾书率领晋国的主力悉数南下,兵贵神速,迅速推进至绕角(今河南确山县),与子重的大军对峙,子重看见晋军军容整齐,气势如虹,便避开晋军之锋芒。栾书率军顺便攻击楚国的另一盟友蔡国。一看晋军主力逼近边境,楚公子成、公子申率领申、息两个县的军队前来抵抗晋军。诸多大将认为应当乘胜进攻,一举全歼这两支楚国偏师。栾书不表态。

栾书召开临时内阁会议,荀首、士燮、韩厥三人集体反对:“我们出兵是为救援郑国,如今楚军已退,我们才能攻入蔡国,这叫‘迁戮’。如果我们继续作战,灭掉这两支部队,我军必然疲惫,楚国人必然被我们激怒。这里是楚国的地盘,楚国主力出动的话,胜负难料。况且,我们以大国之兵攻两县之卒,胜之不武,败则辱国。所以此仗毫无意义,不如见好就收。”英雄所见略同,栾书下令三军撤退。

别人问起栾书:“古之圣人兼听则明。您携11个卿出师,却只有三卿力主不战,您为何不听从多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如果双方各有道理,的确该听从多数一方。但合理性法则优先于多数法则。荀首、士燮、韩厥三个人的主张更合理。所以择善而从之!”

前583年春,栾书帅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军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君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俘获颇多。

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良言,并给栾书以“从善如流”的美誉。

联吴制楚

前584年秋,楚子重卷土重来,再伐郑国。晋、齐、宋、鲁、卫、曹、莒、邾、杞九国组成联军救郑。郑国人有如此强大的后盾,无所畏惧,共仲、侯羽攻击楚军一部,俘虏楚国的郧公钟仪,献给晋国。这年8月,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杞十国君主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结盟,晋国再现霸主雄风。

楚国遭到吴王寿梦的猛烈进攻,不得不狼狈退出对晋战斗。在郑国前线,吴国突袭楚、巢、徐三国,威胁楚国后方,正在北边进攻郑国的子重顾不得郑国,仓促回军救援。8月,晋国组织马陵之盟,子重准备趁机袭击郑国,但吴军又攻入州来国——楚国藩属,子重再次班师。仅仅一年,子重、子反多次奔波于前后方。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小国,都被吴国占领,吴国实力大增,成为楚国劲敌。

下宫之难

栾书对内的努力是有限的,诚意更有限,其效果自然也一般。首先、栾书的家底并不算阔绰,不如郤克;其次、赵氏对栾书没有好感,得不到赵氏兄弟的支持;最关键的:栾书心性忌刻,不似郤献子胸怀坦荡。栾书不具备郤克那样的主、客观条件,他能够做的是“相忍为国”,利用荀氏与赵氏之间的矛盾,从中周旋。在栾书执政初期,他立足未稳,事事不得不委曲求全于赵、荀两家。

赵氏依然强大。栾书要想凭借着一己之力,扳到这样一个世卿大族谈何容易?栾书套近荀氏,拉拢同样反感赵氏的郤锜。即便如此,要想让赵家人倒台依然不易。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前587年,栾书发现了赵同、赵括之弟赵婴齐经常出入公宫,与遗孀赵庄姬(晋成公之女,姬姓,嫁于赵朔,朔谥庄,先秦女子用姓,故称赵庄姬)来往过于亲昵。栾书就对此事大作宣传,赵婴齐与赵庄姬通奸之事被曝光。赵同、赵括以其弟为耻,要将赵婴齐流放,赵婴齐求饶未允。第二天就被两个哥哥放逐齐国。

至此赵氏形势更加不利。赵婴齐,颇为聪慧的年轻人的离开,使得赵氏内部的离心力加剧。更不幸的,赵同、赵括斩断了与宗室的裙带。这为晋国诸姬大臣对赵氏下手取得了先机。

前585年,晋国君臣决意迁都,借口都城环境不好,要远离这个早已被赵氏经营多年的绛都,最终经过韩厥争取,迁都新田。大家都在为灭亡赵氏做着最后的物质准备。

前583年,寡居公宫的赵庄姬向晋景公诬陷:“原(赵同,采邑于原)、屏(赵括,采邑于屏)即将造反”。晋景公闻讯大惊,咨询正卿栾书,栾书与郤锜二人认为机不可失,便为赵庄姬作伪证。晋景公认定赵氏兄弟将反,栾书鼓动晋景公:“赵氏势大,如果不先发制人,恐为其所制。”晋景公从其言,号召诸卿贵族各自出兵,为国靖难,扫除叛军。栾书、郤锜各自带兵跟随晋景公“平叛”,其余大夫也积极追随景公出兵,向赵氏杀来。赵同、赵括猝不及防,被杀。诸卿厌恶赵氏已久,尽皆落井下石,大伙各举屠刀,斩杀赵氏满门,并将其所有封地收为国有,后又赠与祁奚。一个百年望族就这样家破人亡,史称下宫之难。

自此,赵氏大宗消亡了,只有晋景公的外甥赵武得以幸免。此时的赵武,还不满十岁,却不幸经历了这血腥的一幕,目睹着族人含冤惨死人手,心中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还有仇恨。

栾郤生隙

下宫之难,是栾书、郤锜的杰作,赵家内讧恰到时机。政变中,赵同、赵括遇难,加之荀首去世,栾书向晋景公请示,要求缩小晋国的军队编制。面对诸卿坐大,国君晋景公、执政栾武子略感驾驭吃力,于是就以晋景公的名义剥夺韩氏、荀氏各一个卿位,巩氏之卿亦被废黜。

为褒奖郤氏在此次剿灭赵氏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栾书同意郤锜族弟郤至为卿。栾书不曾料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慷慨之举却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未来十年极其难缠的对手。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荀庚
上军将 士燮 上军佐 郤锜
下军将 韩厥 下军佐 荀罃
新军将 赵旃 新军佐 郤至

郤锜、郤至并为卿。郤锜主内,坐镇国内,总统诸郤;郤至主外,主要从事对楚国的外交事宜。郤氏兄弟这对黄金组合很快就上手了。郤氏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郤毅、郤犨、步招等一大批郤氏族人纷纷走上舞台。其中才能最卓越、立功最为显著当属郤犨。

郤犨,步扬庶子,步招之弟,郤克从弟,封于苦成(一作姑成),故尊称苦成叔、苦成叔子。郤犨擅于外交辞令,多在东方诸侯周旋,为晋国谋取中原诸侯的支持立下赫赫功勋,与郤至并为晋国外交部巨擘。

郤锜急于扩大郤氏家族势力以图从栾书的阴影中走出。就在郤至为卿不久,赵旃去世(或被郤锜所迫,免去卿位)。赵旃为赵氏旁支,赵氏灭亡后,赵武年幼,不能理事。晋景公保留无足轻重的邯郸氏,以供奉叔带之祭祀。赵旃既死,当由其子赵胜为卿;或者交由大宗的赵武(赵武近成年)。然而,下宫之难后,赵氏地位一落千丈,即便赵旃为卿,邯郸氏在失去大宗的庇护后,独立难支。

郤锜巧取豪夺,直接剥夺赵氏之卿位,郤犨在郤锜、郤至的引导下,顺利为卿,入新军。新军将郤至以郤犨为叔为由,让高位与郤犨。自此,新军成为郤氏家族的私有财产。三郤也正式成型。

郤至入座后,栾书便已对郤氏产生了部分畏惧,不由自主的疏远郤锜,郤锜更不甘心只做栾书的打手。当三郤成型,栾书则感到万分压抑。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士燮
上军将 郤锜 上军佐 荀偃
下军将 韩厥 下军佐 荀罃
新军将 郤犨 新军佐 郤至

预谋废立

麻隧之战硝烟散去,秦国元气大伤,在之后20年间,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攻势。晋厉公作为诸卿之首,率领中原诸侯发起了早在苏秦200年的“合纵”攻秦战争,并荣获大胜,遏制了秦人东进的强劲势头。

晋厉公自满德意,为削弱奢侈卿族的势力,大力提拔近侍为大夫,并通过国君独有的政治优势命亲信大夫参与军政,试图渗透、稀释甚至颠覆栾氏等大族的权势。晋厉公对国内强卿的所作所为,司马迁先生用了精炼的四字总结道:“厉公太刻”——《史记·晋世家》。

权欲极强的栾书岂能容忍别人威胁他的正卿权威?栾书之前的赵盾、郤缺、士会等正卿,对内主持国政,对外主持战争,持晋之国柄,代国君总揽政务,会盟诸侯。而晋厉公过于勤政,目的在于与栾书争权;率军亲征,为军中树立权威,架空栾书。栾书本就被三郤逼得愁眉不展,厉公也来趟这趟浑水。

栾书在正卿高位上如坐针毡,尽管得到了中行氏(荀庚、荀偃)的支持,自知无法在厉公与三郤之间继续保持和睦。栾书暗自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面对咄咄逼人的厉公与三郤,栾书选择先易后难,即先废君,后除三郤。三郤虽横,却都是斯文人,暂时还未对栾书形成致命威胁。而一个年轻人的出现,也让栾书做出了废君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孙周。

孙周,晋襄公苗裔。成公一脉人丁不旺,就使小宗取代晋国大宗成为可能。较之多宠内侍,喜怒无常的晋厉公,孙周更得人心,虽然势力单薄,却以其才识与贤能,获得了世人的尊敬。多数有识之士认为晋国的复兴只有在孙周这样的贤主的领导下才能获得成功。栾书也引领时代潮流,主动与孙周秘密套近。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栾书试图迫使厉公逊位,却又畏首畏尾,他不知其他同僚态度如何。

鄢陵之战

前576年,楚共王悍然撕毁弭兵盟书,向郑国发起攻势,郑国向晋国提交告急文书,子驷令公孙舍之反攻楚国至新石。仅仅维持了不到四年的休战期结束,晋楚争霸战争再度拉开帷幕。

正在晋国君臣正欲内相攻伐之时,战事迫使晋国人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活动,国内注意力再度对外。

前575年开春,楚共王以汝阴作为诱饵,欲以郑国议和。郑成公没有经住诱惑,派执政子驷(公子騑)前往武城与楚共王结盟。双方对共同反晋达成共识。不久,子驷命子罕(公孙舍之)攻打宋国。双方各有胜负,战局胶着,卫献公以晋国盟友的身份,帮助宋国,攻打郑国。中原再度混乱。

出师争论

晋厉公召集诸卿商讨南下打击郑国的叛逆之举,大家一致通过要对郑国进行军事制裁,中军佐士燮与众不同,他说道:“如果按照我的愿望啊,诸侯都背叛,晋国的危机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郑国背叛了我们,晋国的忧患可能马上就会来临了!”

士燮洞察这几年晋国统治阶级内部尖锐矛盾,有感而发。对楚决战是栾书力主的,是其夺回国家霸权,完成他政治抱负的终极目标。栾书随即郑重告知士燮:“不可能!我绝不能允许在我执政的时期失去诸侯的拥护,讨伐郑国势在必行!”与楚国争霸是晋厉公的既定国策,也是三郤、二荀等扩大国际影响力,掠夺战利品的机会。当士燮的那一席让人听着就丧气的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时,他只能屈服。

晋厉公与以栾书领班的诸卿大夫商讨战略方针。最终大伙议定兵分两路:一路为主力,由晋厉公亲领,正卿栾书带领士燮、郤锜、荀偃、韩厥、郤至,同时出军南下至郑国,再会合诸侯之师与楚军决战;另一路则以精忠报国的智罃为主将,在大军对外作战时留守国内,并伺机而动。

晋楚对峙

4月12日,晋厉公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向郑国挺进,郤犨到卫、齐,栾魇至鲁国各自搬援兵,以壮声势。郑成公听闻晋国方面已大军前来,向楚国求救。楚共王仓促间起倾国之兵,由子反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辛将右军,三军悉数北伐。

前575年5月,晋厉公率领晋国大军横渡黄河,楚军也向黄河南岸逼近,士燮再度又想着班师回朝,大唱和平论调:“回国吧!我们假装逃避楚人,这样才能缓和忧患。会合诸侯,不是我等能够做到的,还是把称霸之事留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吧!”栾书一口否决:“不可能!”晋、楚两国主力在鄢陵相遇,晋军下寨,士燮反战情绪很高,向回国,被郤至断然拒绝:“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箕之战,先轸被杀;邲之战,荀林父丧师辱国。这是我们难以忘却的国耻。今天到此,还未交战,就逃跑,这不是再添一耻吗?”范燮据理力争:“前辈们作战是生存所迫。秦、狄、齐、楚当时都很强大,如果他们不尽力,将会祸及子孙。而现在、戎狄、秦国、齐国都已顺服,敌人只有一个楚国。只有圣人才能在做到内外皆安。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定,必然祸起萧墙,我们干什么不放过楚国把他作为我们外国威胁呢?”无论是栾书还是三郤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让步。

5月29日清晨,楚共王率楚军向晋国军营再度进逼,晋厉公召集诸将召开临时军事会议,栾书建议:“楚军轻佻,晋军当加固营垒,等待个几天,楚军士气大跌后必然退军,然后晋军再出动攻击,必能大获全胜。”作为一个稳重的政治家,栾书作战注重稳中求胜,伺机而动。

而刚猛精进的郤至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敌军虽众,却有六个缺点不可忽视:楚国二卿相互排斥;楚共王的亲兵已经衰老;郑军阵势不齐,子驷心虚;蛮军混乱不堪,不足为惧;楚王作战不择天时;楚军主力军容不整、喧闹混乱,一旦作战就更乱,没有多少战斗力,这些都是兵家大忌。我们不需要回避,迅速出军,楚军必败!”郤至,一个长期在南方与楚国周旋的外交大臣对楚国自然是知根知底。考虑到这,晋厉公认为还是郤至更了解楚国,果断采纳郤至之谏,下令准备迎敌。《孙子兵法》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鄢陵之战尚未开打,胜负已定。

晋厉公分派诸卿准备,自己站在高台之上,询问身边的苗贲皇(子越椒之子。子越椒,楚国前令尹),苗贲皇告知晋厉公:“楚国的精锐都在于中军的王室部队里,左、右二军战斗力并不强。我们应避开其精锐中军,将强大的军力分别击溃他的左右二军。如此避实就虚,翦除中军两翼,再集中兵力围攻楚国中军,楚军必败!”晋厉公纳其言。

晋军获胜

调军完毕,晋厉公以郤毅为御戎,栾针为车右,总领中军,由栾书、士燮率领的亲兵护卫着前进。四军列阵,向楚军两翼扑来,新军(郤至所领)牵制楚中军,其余大军向楚国两侧猛攻。

一切果不出郤至、苗贲皇所料,楚军顿时陷入混乱,骁将魏锜冲入敌阵,一箭射去,竟射瞎楚共王一只眼睛。晋军气势更盛,楚军只剩招架之力,郤至在敌军阵前左冲右突,其余诸卿皆奋力作战。

楚军被逼得节节败退,晋军依然穷追不舍,直至太阳落山,楚共王被逼迫于险要之地,据险以守。晋军一时间难以攻下,便撤兵,回营休整。两厢各自罢兵,以待明日再战。这一战楚军丢盔弃甲,司马子反打了一天的郁闷仗,回营后便用酒消愁,不想一喝便喝得酩酊大醉,楚共王宣子反议事,得知子反已烂醉如泥,感慨道:“天败楚国!……撤军!”楚军趁夜弃营而逃。

第二天,晋军大步踏入楚营,享受着战利品,只有士燮忧虑道:“主上年幼,臣下不才,怎么获得了这样辉煌的战果?大家还是谨慎为好!”大家都在欢庆胜利,士气高亢,有谁回去在意这位不识趣的老头的反复唠叨?

大战后第三天,齐国正卿国武子才姗姗来迟,卫献公、鲁成公还没走出国门。

郤氏之亡

晋无公族,晋侯的势力是靠着诸侯的权威以及与晋宗室血亲较近的几个卿族共同拱卫得以维系。与晋宗血亲较近的主要是栾、郤、韩三家。此时,韩氏尚未发达,栾书与厉公及三郤的不睦,受害最深的还是晋国宗庙。

栾书想对晋厉公下手,但又畏惧三郤的反对。栾书前往苦成家,挑拨郤犨,并以高官利诱他:“您何必为这位昏君忠心耿耿的效力呢?俗话说:‘贤能不得志,源于君主的昏庸统治。’您是不是该考虑考虑啊?”郤犨质问栾书:“郤犨岂敢以‘不得志’的心态去为国效力呢?我行事端正,考虑长远,虽然不得志,如果合乎道义的,就算是死,又何惧之有?”

栾书本想挑拨苦成叔子,使苦成氏脱离郤氏,疏远郤锜、郤至兄弟。郤犨经住了栾书的挑拨,更向栾书透露了自己乃至三郤集团的政治主张——全心全意辅佐厉公。

郤氏三卿出入庙堂,异常团结,三郤制定国策,出使各国,征战攻防皆异口同声,如铁板一块。在朝中呼风唤雨,成为晋国最炙手可热的世卿大族。

栾氏与郤氏都属于晋国宗室旁支,由公族衍化为卿族。他们的作用就在于拱卫晋国宗室。两家曾经联合灭掉赵氏(赵氏嬴姓,非晋之族),也是在巩固晋景公的统治。赵氏覆亡后,两家都急于扩大家族势力而逐渐从不和走向决裂。

晋厉公在麻隧之战后,日益骄横。栾书阴谋废掉晋厉公,另立新君。而郤氏三卿都一致反对栾书,不仅仅反对栾书的诸多政策,更无法接受废立之举。

三郤的咄咄相逼,已令栾书如鲠在喉,必欲先杀之而后快,而废立之举也必须先除掉三郤后才能成为可能。

栾书心生毒计。他暗中招来楚国俘虏公子茷,以纵其回国为诱饵,条件是公子茷按照他的意思做出有关郤至的假证。公子茷急于回国,满口答应,对晋厉公说:“鄢陵之战,实为郤至秘密招来楚王的。郤至见但是晋国盟军未到,就劝我父亲(楚共王)前来决战。并许诺:‘等晋国战败,我奉孙周为晋侯,以臣侍楚国’战斗中如非郤至网开一面,我父王是难以逃脱的。”听了公子茷之言,厉公大惊,半信半疑。

厉公听到关于郤至通楚的不忠的证词,举棋不定,就将此事询问栾书,请栾书一辨真伪。栾书含糊其辞:“我也听说,郤至曾派人故意延缓齐、鲁盟军的行军,而他却力劝您单兵与楚、郑联军作战。他既然想迎奉孙周,现孙周就在雒邑。您派他出使周都,再暗中监视,看他是否会与孙周接触。”厉公依其言,命孙周去雒邑向周王告鄢陵之捷。

郤至作为晋国代表,准备出发,栾书唯恐郤至不去见孙周,派人暗中托人嘱咐孙周:“郤至前途无量,他来王都献捷,你一定要见见他。这对你返国大有裨益。”孙周也不知是计,果然接待郤至,二人谈话多时,深为彼贤所敬。这一切被厉公的亲信监视,也都在栾书布下的落网之中。

厉公回宫后,招来亲信党羽,商议讨伐郤至。胥童提议,要下手就要将三郤一网打尽,否则温氏遭难,郤锜、郤犨受波及必然救援郤至。三郤族大,积怨太多。讨伐三郤受到的阻力就不会太大。厉公命胥童、夷羊五、长鱼矫带领800甲士,前往郤氏宫。三郤听闻国君即将发难,却愚忠的不做抵抗。结果,胥童等人毫不手软,屠杀郤氏满门,三郤皆玉石同焚。

谋逆弑君

被执

第二天朝会,胥童受晋厉公之命将三郤陈尸朝堂,请诸卿观摩。一片唏嘘之时,胥童、长鱼矫二人迅速将栾书、中行偃逮捕。长鱼矫解释道:“不杀这两个人物,他们一定会给国君带来威胁!”心狠手辣的晋厉公反而虚伪的为栾书、中行偃求情:“我看还是算了吧!一天时间就杀了三个卿,寡人实在不忍心再下手了!”颇有远见的长鱼矫预感到事态严重,辞官而去。胥童志在光复先祖功业(胥臣、胥甲、胥克皆为卿),要享受国卿之荣誉。为勉励栾书、荀偃,厉公亲自告诫二人:“这是误会…误会!寡人讨伐郤氏,今郤氏已伏诛,两位都是国之栋梁,不要把被劫持当做是耻辱,各复其位吧!”栾书、荀偃二人俯首再拜:“君侯讨伐罪臣,却赦免我们一死,这是君侯的恩典,我们就是肝脑涂地,也不敢忘记君侯的大恩大德呀!”

晋厉公自以为做了好事,栾书、荀偃二人战战兢兢的退出。这次朝会是栾书这辈子都没有遭遇过的,面对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晋厉公,栾书还能坚持君臣之礼吗?

政变

栾书与荀偃二人离开公宫,整日不敢出门。相反,自诩功勋彪炳的厉公便带着新官上任的胥童等亲信大夫到处溜达,寻欢作乐。

在家赋闲的栾书终于忍无可忍,找来荀偃商议大事。二人估测,如今国君这么荒唐,竟然要攻击我们,我们如不先发制人,等到胥童等人掌权,厉公羽翼丰满之时,我们就真的难以保住宗庙了!

荀偃很快就被栾书说动,二人决定铤而走险。

不久,栾书打听到厉公去匠丽氏游玩的消息,认定是下手的好机会,便与荀偃各自带领家族军队包围匠丽氏。栾书为了防止局势混乱,便立刻以正卿之名压制诸卿,控制朝堂,各大家族的宗主都在家中呆着,不必出门。失去了郤氏保卫的晋侯在强卿面前几乎是没有多少还手之力的。

栾书控制了局势,不久杀死胥童,以标榜自己惩恶除奸的决心。然而一个国君,诸侯的领袖晋厉公不能像处理胥童一样草草处理。

弑君

栾书数了数站在自己身边的盟友,荀偃——就只有一个荀偃。毕竟弑君在任何时候都属于大逆不道,狡猾的栾书派人问候诸卿,号召盟友为自己壮胆,也想着拉更多的人下水,让大家一起承担罪责。栾书先派人来到范家,询问范氏新主,士匄含糊其辞,推三阻四;又派人去询问韩厥,韩厥本就对栾书近些年的卑劣行径十分不满,义正词严:“曾经,我是赵家人养大的,后来赵庄姬诬告赵氏,诸卿向赵氏发难,我可以强顶住压力不出兵。古人有句话:‘杀死一头老牛尚且没有人敢做主,’更何况你们今天要杀的人还是国君呢!你们几位不能够侍奉国君,那是你们的事情,哪里还用得着我呢?”言乞!送客!

这段话听着刺耳,却句句在理。韩厥永远都是那么的忠贞不二,敢于与权贵作斗争的气节与傲骨令人钦佩,将栾书等人的罪恶本质批击得体无完肤,弄得中行偃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几欲派军队攻打韩氏,还是栾书沉着老练:“咱们怎么现在骑虎难下,还是不要再去招惹韩厥,他比我们更得民心,如果他以忠君之名号召诸卿及民众来攻打我们,我们是无法抵挡的!不要再添乱了!”荀偃只能作罢。

诚邀诸卿来一起弑君,遭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现实。栾书认为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以免夜长梦多。

前573年开春,栾书已经确定了下一任国君的人选,晋厉公的生命必须结束。经过栾书、荀偃以及一群亲信的密谋,刺死厉公。最终这一光荣的使命交由荀偃的族人程滑去完成。

正月初四,栾书郑重对外宣布:我们的国君崩了!

这时候,栾书在面对一个已故主上所采取的手段,其阴险与残忍以别具一格的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晋厉公的尸体用一辆车子送葬,草草埋于翼城的东门外,上谥号为“厉”(意为暴君)。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下场!

拥立孙周

有备无患,是栾书一贯的稳重从政方针。就在扣押晋厉公下狱时,栾书已经快马加鞭派遣荀罃、士鲂前往周都雒邑,迎立孙周。孙周欣然接受。

孙周与荀罃、士鲂一同踏上回国的旅途。

为了对这位新君表示欢迎,栾书携荀偃、韩厥、士匄等一班文武大臣迎接新主。大家看到这位新君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且年方十五,不禁暗自庆幸。

面对诸卿大族恢宏浩大的排场,孙周毫不怯场,站在高台之上,向诸卿大夫发言:“我今日能够成为国君起初根本没有想到,这不是天意吗?人们拥立一个贤能的君主,其目的无非是要禀承他的命令……我如果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而被你们所废黜,那是我的问题,我还能去埋怨谁?若我是个优秀的国君而你们却用暴虐来对待我,那就是你们这群人的问题了。如果你们向拥护一个优秀的国君来完成大业就在今日;如果你们要继续这么胡作非为,令百姓蒙受苦难,也在今日。你们自己思量,我等待着你们的答复!”

众臣根本没有想到一个不满十五周岁的孩子能够说出这番话,大家只能向天起誓:“臣等愿奉君命!”于是孙周与诸卿大夫订立盟约。

心中忐忑的栾书退下之后,对下属窃窃私语:“这个君主不是以前的那位(晋厉公)所能够比拟的,应当小心侍奉!”

晋人簇拥着孙周进入绛都,大家张灯结彩,庆贺新君。

生死不明

前573年正月初一,孙周坐镇绛都,正式嗣晋侯之位,是为晋悼公。晋国的重心很快就从执政栾书转移到悼公的身上。

这位晋悼公少年老成,政治素质出类拔萃,战略远见也令人钦佩,与唐朝后期的中兴之主唐宣宗类似。即位后,晋悼公要尊崇周礼,提拔国家元勋的后代为卿,士会之子士鲂、魏锜之子吕相、魏颗之子魏颉、赵朔之子赵武。四位新人获得了晋悼公的垂青,成为悼公政权的积极拥护者。为了钳制长期以来胡作非为的栾书,命士贞子为太傅,遵循典制,教化国人;右行辛担任司空……

如此一来,栾书在晋厉公时代的诸多“特权”被一一取缔,至此栾书才明白周子的深藏不露。在晋国政坛横行多年的栾书怎会甘心就这样被比步步边缘化,他企图夺回原属于自己的权威。栾书向晋悼公请示委任公族大夫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栾书心中的最佳人选则是他的嫡子栾魇。晋悼公很爽快的就批准栾书之请,却采用折中方案,一口气提拔荀家、栾魇、荀会、韩无忌四人并为公族大夫,且以荀家为首。悼公此举获得了智氏、中行氏与韩氏的支持,令栾书哭笑不得。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荀偃
上军将 韩厥 上军佐 荀罃
下军将 士鲂 下军佐 吕相
新军将 魏颉 新军佐 赵武

晋悼公在朝中安插贤能,拔擢英才,很快便将晋国的朝政大权完全收回,栾书逐渐被人遗忘。前560年,晋悼公在绵上检阅部队,亲自调整军队将佐的安排。阅兵式完毕,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韩厥 中军佐 荀偃
上军将 荀罃 上军佐 士匄
下军将 栾魇 下军佐 士鲂
新军将 魏颉 新军佐 赵武

此时,栾书之子栾魇已经顶替其父担任卿大夫。栾书下落不明,史书中也再找不着他的任何事迹。晋悼公掌握国家生杀大权水到渠成。

人物评价

栾书。晋国自赵盾后,又一位执政时间长久、能力卓越、作风强硬的正卿。他在积极维护晋国霸权、戮力建立功业的同时,也在朝中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使得晋国君权与卿权以及诸卿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酿成血案。

乱世之奸雄,他将自己的才干过多的用于与同僚、国君的勾心斗角之中,观其一生,血债累累,共灭六卿(赵同、赵括、郤锜、郤犨、郤至、胥童),弑一君,其心思之奸险、手段之毒辣令人瞠目结舌。栾书在未窃取最高职权时,圆滑处世。当位列正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处心积虑。他绝是不忠于任何人,而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并为此不择手段。栾书下野的仅仅20年,晋国人驱除栾盈(栾书之孙),栾氏灭亡,打出的旗号就是讨伐弑君者之后,这大概是上天对他的报应吧!

然而,在残酷内耗的同时,栾书又展现出其过人的掌控全局的雄才伟略,并最终拥立孙周,间接促成晋悼公时代的辉煌。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